第2章 师生长谈(2/3)

欧阳向前说道:“在求学的这些年里,学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哪里来的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国家要建设现代化,在这个过程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就是,城乡的关系;一个就是,工农的关系。处理不好这两个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不起来,农民走不上富裕的道路,那就会导致农产品供应不足,很多农民就会失业,最后涌向城市,成为城市的‘贫民’,这样的话,乡村和乡村经济就会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可能会走向困境,到头来,‘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就像老师你所说的‘历史周期律’,或者说‘魔咒’。我们要想把农业农村发展起来,人是关键因素。建国前,费孝通先生写过<乡土中国>,学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写一部新的‘乡土中国’,把自己的所学用于建设家乡,通过一个点的示范,带动一方百姓走上致富的道路。”

“是啊,我们国家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但在工作推进的实际中,有些还是跑偏了,这些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农民进城了,城镇化发展了,‘三农’问题就自动解决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要不得。而要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人才确实是基础。向前,你要明白,农村的现代化既要包括‘物’的现代化,也要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能力的现代化。我们省委也在考虑,怎么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起来,下个月可能会出台政策,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县乡挂职,到村一级担任第一书记。到时候,你可以留意下。既然有心去做,就得用心、用力、用情,有什么不懂的,多向当地的干部学习,多向群众学习,也可以打我电话。”

顾长远一边说着,一边又坐了下来,正准备把手中的烟头掐灭,把手中的紫砂壶放到茶桌上的时候。欧阳向前就一手递了烟灰缸,一手轻轻把壶拿接了过来,然后续了水。

顾长远看着,暗暗地点了头。

“向前,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具体想法不?”顾长远看着眼前这个自己的得意门生,继续问道。

欧阳向前有些迟疑,说:“还没怎么想好。毕竟离开老家也很多年了,很多实际情况也不是很清楚。到时候,先看看具体情况,再对症下药。”

欧阳向前之所以有些迟疑,是因为他真没什么准备,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为好。同时,他又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师既有思想,也很务实,所以,此时,他很惶恐。

顾长远看出来了,安慰道:“实事求是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解决问题的法宝。有了好的思路,有了好的想法,把你的想法跟农村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很好嘛。我相信,你肯定能交出一份很好的答卷来的。”

欧阳向前站了起来,说:“老师,这毕竟只是学生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农村的困难很多,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就怕到时让您失望。”

顾长远一摆手,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方法总比问题多嘛,怕什么,你的名字叫‘向前’,就要有勇往直前的斗志和魄力嘛。况且,我们要明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顾长远如此鼓励,确实比较难得。

欧阳向前心里明白,眼前这位老师一直格外关心自己,照顾自己,也对自己寄予了厚望。现在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对他甘愿放弃优越条件热血报国、建设农村的一种鼓励和奖赏。

顾小佳从书房门口伸出一张笑脸,说道:“爸,你手机放在外面饭桌上,刚你们单位来电话了,通知你今天晚上列席常委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