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正道的光照在7月档(3/4)
“创投会还没有结束吧?”叶秦问道。
“没有,准确地说,还没有开始,现在才确定入围名单。”
宋文透露道:“今年我们收到的报名,有300份左右,导演处女作比例占87%,会经过初审复审,审出13到15份,拿到产业放映会。”
“怎么,叶总有兴趣参加创投会?First非常欢迎,今年创投会的终审评委,有芦伟、曹宝平、粱晶几位老师。”
杨巍鼓动道:“因为业内没人愿意投资青年导演,所以我们就自己来,搭建这么一个融资平台,评委、嘉宾可以投资,也可以帮忙拉资金。”
“我们觉得,投资电影,最重要的是投‘人’!”
叶秦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
华夏的制片人制度还只是雏形、非常粗糙,所谓投资“人”,其实是投资人手里的项目。
更简单地说,就是剧本。
叶光纪这些年也收了不少剧本,像《追凶者也》,但都是熟人介绍,真正路人投来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大浪淘沙。
索性,编织一张网,让鱼往里跳。
“我希望借First平台,推行一个计划。”
“每届拿出50万作为奖励池,奖励入围的青年编剧,剧本会由叶光纪受理,而且邀请导师协助、指导二次创作……”
叶秦并非不大气,而是先试试水,他可不像王撕葱,大撒币地推出“香蕉圆梦计划。”
第一名奖金150万,第二名120万,结果愣是拖欠选手们奖金,一地鸡毛。
他打算步步为营,电影工业化,先从编剧入手。
好莱坞的根基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剧本模式。
7页纸的《‘千面英雄’使用指南》,好莱坞制片人如获至宝,之后强制要求剧本项目严格参照。
不符合标准,dú • lì电影人就无缘投资,而且遭到好莱坞巨头联合打压。
硬生生逼得编剧行业标准化,之后又推出新范式,《作者的历程》。
推出坎贝尔故事模式,好莱坞商业电影自此有一套叙事模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