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堡(1/2)

奥丽加今晚是被硬生生晃醒的。

这几个月来负责照顾她的侍女惨白着脸,把奥丽加飞速从床上抱了起来,略作收拾后便夺门而出,和玛丽·德·吉斯成功汇合。

玛丽·德·吉斯在看到了侍女怀中的那个襁褓后,便松了口气,从侍女怀中接过奥丽加,随即匆匆下楼,赶上了等在城堡后门的马车,对车夫兼亲信道:

“去斯特林堡,要快!”

毕竟奥丽加现在的身体不过是个九个月大的孩子,又是被从睡梦中叫醒的,这使得她不得不迷糊了好一会,才明白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历史中曾有记载,英国为获取苏格兰继承权,曾两次强行抢夺苏格兰女王并发动战争,看来眼下就是第一次争抢到来之时。

更惨的是,不管在哪次战争中,积贫积弱的苏格兰军队根本无法与兵强马壮的英军抗衡。

虽然英国发动的这两次抢夺战都失败了,但苏格兰吃了两次败仗后血流成河、死伤无数,也就算不上是苏格兰大获全胜。

在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输家也没有绝对的赢家——

奥丽加漠然地看着远方黑沉沉的夜空,虽然那里半点异象也没有,但她知道,以苏格兰王太后玛丽·德·吉斯的政治敏锐度和她们眼下的状况,英军的脚步只怕早已踏入苏格兰境内,并导致有无数人为此而流血丧命了。

——只有绝对受苦的人民。

而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是不会以统治阶层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能够真正决定它的命运的,只有看似没有话语权、地位微末、成千上万的人民。

这句话看起来很浅显,可掌控着人民的统治阶层却很难体会到它的真谛。

不管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和苏格兰王太后玛丽·德·吉斯,还是她远在英格兰的那位政敌表姐,甚至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统治者,都不是很懂。

就连格外聪慧的奥丽加本人,也是在前生经历过革命,她所在的王室和政权被推翻,乃至她最后被囚禁qiāng • jué,直到死过一次之后,才明白的这个道理:

她的死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历史必然。

沙俄帝国的崩溃,很大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本国制度的落后。在全世界都紧随工业革命的浪潮,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候,只有沙俄帝国依然保持着落后而严酷的农奴制。

虽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颁布了《农民改革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发展,解放了部分生产力,但这次改革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内里,触及沙皇专/制的封建制度。①

不仅如此,《农民改革法令》虽说在明面上将土地和自由还给了农民,但他们在经济方面依然受地主控制,还要缴纳高额的赎金,“解放”后得到的土地,甚至比身为农奴时耕种的还要少,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贫富差距愈发加大,粮食产量连年降低,内部矛盾愈发严重。为解决国内困境,她的父亲,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通过战争的方式,把矛盾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曾数次对周围国家发起战争——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曾百战百胜的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波罗的海舰队一败涂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让本就不堪一击的沙俄帝国军队死伤惨重。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哪怕奥丽加并未参与过任何战争,待人友善,思维开明,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前线慰问伤员,也逃脱不了“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命运。

由此可见,战争实在是消耗民心的一大不利因素,特别是对战败方而言。

而很不幸,在英国为抢夺苏格兰女王和她象征的继承权,而发动的这两次战争中,苏格兰接连两次都是战败者。

在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奥丽加始终提在半空中的心就没能放下来过:

虽然在原历史中,这位年幼的苏格兰女王成功抵达了斯特林堡,藏了起来,躲过了英国的第一次掠过,还在斯特林堡中加冕为王了,可自己的重生就是最大的变数。

在玛丽·斯图亚特变成了奥丽加·尼古拉耶芙娜之后,她还能像原历史中一样,安然抵达母亲为她们安排好的藏身之处吗?

很明显,不能。

奥丽加的担忧在后半夜成了真。在她迷迷糊糊、半睡半醒地窝在母亲怀中时,陡然听见车厢外的那位王太后亲信急促而充满恐慌的禀报声响起:

“陛下,前方有英军拦截!”

这个消息实在太突然了,就连玛丽·德·吉斯都被骇到了:

“先折返绕开他们再说……可按照我们的情报,他们现在不是该在霍利鲁德和爱丁堡附近吗,怎么这么快就抵达了这里?!”

亲信一边调转车头一边道:“应该是英军最精锐的先遣部队抛下了大部队,一路突进到这里来的。”

这也与奥丽加的猜测不谋而合。

毕竟她刚才向外看了一眼,虽说以婴儿的视力看得不甚清楚,但从远处的英国军队那只能组成一个小队的人数来推断,这支异军突进的精锐小队的目标显然只有一个:

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爱丁堡附近的战争吸引过去的时候,他们轻装简行,飞速突进,力争在苏格兰女王抵达安全的藏身地之前,就将她掳去英国签订婚约!

然而他们刚一掉头,就被守株待兔的英军发现了。

天色已黑,按理来说,以现在连电都没有的科技水平而言,根本看不清太远的东西。可不是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自然不心疼,这帮英军早就将道路两旁的树木,还有周围的零星房屋给一把火烧了起来,灼热的大片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②

“是苏格兰王室的马车!”眼尖的英军已经大喊了起来,招呼周围的同伴迅速包抄过去,“苏格兰女王就在那里,冲啊!”

玛丽·德·吉斯自然不会毫无准备地出逃。

她让侍女们装扮成她的样子,带着看似装有孩子的襁褓与她同一时间离开王宫,赶往各处藏身地,起到分散英军注意力的作用;同时又让吉斯家族的人派兵护卫自己,不要问她为什么不让苏格兰王室护卫队保护,因为苏格兰穷到设置不起这玩意儿。

可她能想到这一点,亨利八世自然也能。

再加上苏格兰贵族几乎个个都见钱眼开,只要钱使得到位,就没有打听不到的消息和打不开的门。这就是英军能够在这里截住奥丽加一行人的原因:

吉斯家族的护卫在哪里,哪里就藏着真正的苏格兰女王!

数道兵刃与盔甲碰撞的金属鸣响声由远及近地响起,与之一同响起的,还有越来越多的、沉闷的撞击声和怒吼声,应该是有不少人在第一轮交火中就坠马了。很明显在这次夜间相遇突袭战中,面对着早有准备、兵强马壮的英军,就算是法国的吉斯家族,也很难第一时间占据上风。

车夫把马车赶得飞快,拉车的马的四个蹄子都要奔出残影了。这年头还没有四通八达的平坦大路,也没有橡胶轮胎,没多久就把奥丽加给颠了个七荤八素,死去活来:

别晃了,真的,再晃下去甚至都不用亨利八世动手,我当场就能被晃死在这里!

可与此同时,和不适感一同涌上奥丽加心头的,还有格外强烈的愤怒与不甘,毕竟在认识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后,她就已经把苏格兰当做自己的国家了:

为什么苏格兰的人民只因为“王位继承权”这种和他们完全无关的理由,就要被你们屠戮?为什么亨利八世可以随意发动战争,而罔顾苏格兰的人民会为此而流的血?

为什么……为什么我来的时间和地点,就这么不巧呢?

如果我能来得再晚些,只要让我达到在外人眼里,能够dú • lì思考和发言的年纪,我就能运用我的聪明才智解决眼下的困境。

如果我的新身份不是一国王室,只是个普通人,那么就算我倾家荡产,爬也要爬回我的祖国,看一看她现在的模样,再让她重新屹立于欧洲诸国之巅。

可我现在,什么能利用的力量都没有。

英国对苏格兰虎视眈眈,隔海相望的盟友法国鞭长莫及;苏格兰内部权力斗争严重,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与当年尚未废除农奴制的沙俄帝国相比不相上下。

玛丽·德·吉斯面色苍白地抱紧了怀中的孩子,喃喃地背诵着《圣经》里祈求平安的章节,因为她能听见,背后英国的追兵已经渐渐逼近了,很明显,吉斯家族的人已死伤惨重,无法继续阻拦如狼似虎的英国精兵的追击。

——然而就在此时,异变发生了。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住得更远一些,尚未被战火波及,此刻正忙着拖家带口逃难的苏格兰人民。

毕竟他们不用忙着跟英国军队打仗,有余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而夜间赶路又要靠天上的星辰指明方向。就这样,他们无意间仰头一看,便看见了天边有闪烁的流星坠落。

尚且不明白战争与死亡的残酷的小孩子们,已经悄悄拍着手,低声欢笑着,让大人们也抬头去看自己刚刚发现的新事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