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自保全身的张仪(4/5)

于是,张仪派门客冯喜入楚,再通过楚国使者拜见齐王。

冯喜见到齐王后,反问齐王道:“大王既然憎恨张仪,应该让张仪的生存没有依托才对,怎么反而帮助张仪增进依托呢?”

齐宣王听后愣了半天,不明白对方究竟想说什么。张仪躲到哪里,齐宣王就打到哪里,怎么叫帮助张仪增进依托?

冯喜将张仪与秦武王的密谋告诉齐王,齐王翻然醒悟,火速撤军。张仪这一计,既逃开了秦国朝臣的谗言中伤,又杜绝诸侯国找他的麻烦,真是高明。

想当初,如果苏秦不被报复齐国的感情冲昏头脑,而是寻思保全自身的策略,他也一定不会被五马分尸。

在魏国待了一年多,张仪寿终正寝。

秦武王心向九鼎,一心渴望将其占有。

这九只鼎据说是大禹打造的,打造材料来自九州交纳的贡品,因而象征九州。谁拥有这九只大鼎,就表示他拥有九州的统治权。

凡是有野心的国君,都希望拥有这九只大鼎,因为它是权力的象征。当年,楚庄王自诩天下第一,贸然领着军队前往周朝国都,“问”九只大鼎的轻重。当时尽管周朝已衰微,但周朝的臣子仍斥责楚庄王,说鼎是国家重器,只有天子才能享有,一介臣子,并没有问鼎的资格。楚庄王大怒,说楚国兵器森然,即使只从兵器上敲掉一小块也能熔铸几只一模一样的大鼎。

那时没有传国玉玺,九只大鼎就相当于传国玉玺,是国家终极权力的象征,根本不容许随意熔铸。楚成王之意不在熔铸大鼎,而在表明楚国的势力很强大。

为了能够获得九鼎,秦武王先进行人事改革,将丞相一分为二,由樗里疾和甘茂担任。经过两年的人才培养,秦武王身边召集了一批力大无穷的人物,例如任鄙、乌获和孟说。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调动大军,准备攻取韩国的宜阳。从秦国的军事实力来看,开进周朝首都绰绰有余,最大的麻烦反而是宜阳城。

宜阳是韩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关键屏障,如果宜阳被攻陷,韩国就有亡国的危险,因而韩国十分重视宜阳城。

负责攻取宜阳的主将是甘茂和向寿,甘茂是主要负责人。对甘茂而言,宜阳城池坚固只是第二难题,真正的难题是如何获得秦武王的信任。因为,在秦国内部,以樗里疾和公孙郝为首的一派一直反对攻取宜阳,理由很简单:宜阳城墙高河深,驻守的兵将更多,强攻不合算。

甘茂和樗里疾都是丞相,身份不相上下。如果攻城一事稍有差池,在秦武王身边的樗里疾肯定会趁机进谗,甘茂的日子必然不好过。

那时,甘茂领军在外,驻扎在息壤。游说秦武王,获取最高信任的任务就落在向寿身上。向寿对秦武王说,宜阳城很难拿下,还是不攻取为上。

秦武王听后,火速前往息壤向甘茂问明缘由。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