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帝位花落谁家(3/5)

刘伯升知晓绿林军各位将领心中已有决意,但他还是比较委婉地说出了自己反对立刘玄为帝的看法,他认为,现在青州、徐州一带赤眉军实力大涨,人数达到十余万。如果他们听说南阳立刘氏宗亲为新天子,怕也会另立新君。如今王莽还没有被消灭,各路义军却再起纷争,宗室之间彼此攻伐,会使天下人疑惑而自相残杀,这不是一条消灭王莽、复兴汉室的正确道路。观察先人,可以发现如陈胜吴广、项羽等先起兵称帝的人,最终一定不能夺取天下。因而这立国立君之举,实在是糊涂之至。只有先尊崇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为诸侯王,才能够一方面避免几股义军之间大战,另一方面也起到联络各方,众志成城的作用。

这话乍看之下,还真有道理,其实刘伯升也明白,眼下要他们立自己为天子,实在是比登天还难。既然自己做不了,那么别人也休想占先。

众人虽然作战骁勇,却胸无点墨,经过刘伯升这么一说,一个个都觉得很有道理,可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张卬这个火暴性子直接拔出宝剑,大声喝道:“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诸将闻言,立刻醒悟到这是刘伯升的缓兵之计。于是,众人纷纷附会,支持立刘玄为帝。刘伯升见此,知道已经无可挽回,何不就坡下驴,免得大家将矛盾搬到明面上来。

二月辛巳日,拥立刘玄为圣公天子,刘玄一称帝,便急忙学前朝皇帝,为各位功臣封侯拜将。其中,任命刘伯升为大司徒,加封汉信候;刘秀为太常偏将军,袭封舂陵侯;德高望重的同族叔父,即刘伯升、刘秀最尊敬的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陈牧为大司空。起义军还没有一统江山,就开始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但以刘伯升的这个大司徒而论,虽然按照当时的官职而言,位居人臣,职同丞相,三公之中,却不过是一个虚职。军权财权可都是掌握在大司空和大司马的手中。刘秀的偏将军一职,更是不值一提,只不过是一个中级军官。绿林系的王凤、王匡等人在此时就开始严明地控制刘伯升的权力,一方面因为担心他才德兼备,有朝一日会凌驾于众人之上,不如刘玄好掌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伯升一开始就不懂得韬光养晦,反而处处锋芒毕露,自然惹得别人妒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