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王莽已穷途末路(3/4)

除此之外,王莽还对劳动力制度、政府贷款制度、货币制度、商业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尽可能体现出与民平等的想法。但是理想与现实是遥远的。这一切实现的可能性都很低。

不过,无可非议的是,王莽不论是为人臣者还是执掌江山之时,都极度机械地迷信制度的能动性,他甚至狂热地认为“制度确立之后,天下自然太平”。因而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改革制度上。

如果仅仅是这样,不管他的新政能不能够取得成功,都还算在情理之中,然而更糟的是,王莽竟然推崇儒家学派所特有的繁文缛节,而不惮其烦的改官名、改地名,一律恢复“古代”原名。当然,王莽并非是第一个改变官衔或郡县名称的皇帝。

公元前144年,当七国之乱后政府重新组织起来之时,前汉已采用新的官名。辗转到公元前104年,当国家修改历法并认为一个新时代开始时,它再次改变官衔。然而此时王莽的改革却是没有必要的。王莽之所以坚持这样改革,是因为他一直秉持儒家“正名”学说,并且特别认真。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就在这些小事件上,大失败的连锁反应就此拉开序幕。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以刘玄为首的起义军攻陷固若金汤的常安(新王朝把长安改称常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