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3/4)
唐喆学说完又朝林冬苦笑了一下:“事隔十九年,咱不能指望还有目击者看到她当时上了什么车吧?”
确实没指望,而且叶蕙当年住的房子已经拆迁了,里面的住户早已各奔东西。所以还是得先集中精力去查目前已有的线索:明光学院校徽,以及,和叶蕙有过金钱或肉/体往来的男人。
“行,那就这样,二吉,你带岳林去明光学院要资料,我和英杰去一趟辖区分局,看还能不能找到当年参与案件的老警员问问情况。”
分工明确,四人兵分两路。车林冬开走,反正去大学城那点路,唐喆学和岳林走着就能到。到了辖区分局,林冬找负责人说明来意,对方认真琢磨了一会,打电话叫上来一老警员。
老警员叫李能,是参与侦办过叶蕙案、目前唯一还在职的警员。刚过四十五岁,现职为督察。文英杰和督察打的交道少,就之前因为荣森的事情被问过话,要不是看在他有病的份上,估计少不得像秧客麟那样随传随到。
林冬是经常和督察交锋,基本没什么愉快的回忆。不过这次不是人家查他,是他为了查案子而来,所以谈起话来气氛还算轻松。李能说,案发时,他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就业安置到管片派出所,主要工作是维持现场治安和后期的周边排查走访,接触的也不是什么主要人物,对于案件本身了解不多。倒是有件事令他记忆深刻,就是当时叶蕙的营业室主任,杨成功,去现场认尸体,刚进警戒带,只看到死者的脚就“咕咚”一下坐地上了。
也算是正常反应,头回进案发现场见着尸体的,腿软的不在少数。但林冬的关注点比较剑走偏锋:“你还记得,他进去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么?”
李能视线微怔,努力回忆了一番,不怎么确定的:“他好像是说……怎么死了?”
“是‘怎么死了’,还是,‘怎么死的’?”
林冬着重强调了一下。面对突发死亡,绝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怎么死的”,意为“发生了什么事”,如果问的是“怎么死了?”,那么有可能代表此人对死者死亡这一事实存在质疑。那么什么人才对死者的死亡存疑?是潜意识里只相信死者还活着的人。比如,死者的至亲,或者,对于某些事部分知情却只是道听途说之人。
这一理论是从唐喆学那听来的,唐喆学正在读犯罪心理学在职研究生,也是刚听一位教授讲的,回来转述给林冬。林冬算现学现用,反正多问一句不吃亏。
被林冬这么一问,李能又有些含糊。毕竟时间太久了,他能想起来的片段有限。最后他还是坚持杨成功说的是“怎么死了”,因为按本地人说话的口音,“了”和“的”的区别很大。
“那他认完尸体后有什么反应?”
“我一直在外面,没怎么注意他,就记得他是被我两位同事架出来的。”
李能皱眉摇头:“林警官,你也知道,那会辖区突然多了万把号人,一个月增加几十起刑事案件,真的,我们都忙劈了,一天睡不到一个小时,县公安局刑侦队的过来就骂街,说我们治安太差,屁事儿太多。”
“现在能找机会骂回去了。”林冬冷幽默了一下。督察嘛,干的就是纠错的活儿,反正除了罗家楠陈飞那号活土匪,他没见过谁敢不给督察留面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