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 拿来主义7(2/5)
与清廷想必相去未远,却一样救不了华夏。”
朱标温润,不似父亲和弟弟那样凛冽,语气还算稳重“清廷腐朽,果党软弱,所以才需要楚姑娘的那个党么”
朱元璋一愣“也就是说,那个党赶走了侵略的异国,推翻了果党,肃清了清廷遗毒,最后建立了新中国”
“嘶”朱樉搓了搓手臂,“这个党有点东西啊”
朱棣眸光深深作着总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居功至伟。”
众人没说话了,后辈真的好能干
北宋。
李清照以手支颐换了个姿势,疑惑道“虽然我理解其中的想法,但是不是闭关就是排外,是不是都太偏颇了些”
人家鲁迅多通透啊不愧是大师级的人物。
很明显,易安居士有些被迅哥儿圈粉了。
讲到这里大家想必也听明白了,迅哥儿这篇文章表面讲的是文化,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政治影射的。
面对当时如杂乱的思想一般的纷乱时局,鲁迅先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的看法也经受住了检验。
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后来的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在开眼看世界中逐渐看清楚了我们与他国的差距,在不断地挫折中苦苦图强。
随后是五四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是我们在救国背景下进行的“拿来”,洋为中用,取长补短。
拿来的怎么不能变成自己的呢我们从俄国取来了“真经”,又结合本国实际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特。主人是新主人,宅子自然也是新宅子。
这一段众人听的有些云里雾里,陌生的名词实在太多了。
太极宫。
李世民脸色微沉“技术、制度、文化,那时候的华夏竟是方方面面俱不如人么”
殿中的文臣武将脸色也不好,向来都是异邦到大唐来学习,结果呢这落差也太大了,他们有些接受不来。
未央宫。
刘彻心中疑惑“十月革命后世的革命是学俄国的”
明朝。
李贽倒是对这一番话大为赞赏“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外邦的东西用好了也可以变成自己的嘛中国化,这个说法有智慧就是这马克思主义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若是能有幸一观就好了。”
义,就前所说,约可为一种观点、思想,后世的思想啊李贽感叹一声,心里神往极了。
其实哪怕是古代,我们也从外国拿来了很多好东西啊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进了苜蓿、葡萄、石榴、大蒜等东西。苜蓿是一种牧草,极好的马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