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郑国修堤,利义皆图(3/4)
至少东乡王氏在他之后的三代,只要不造反,富贵无忧。
况且,以王上的性格,他究竟会不会因为背了这个锅而不得不被一撸到底还犹未可知,就连是否真的会到不得不决堤的那一步都无人知晓。
不过他这番言论,想来会传到王上耳中,届时……
“上将军说了‘义’,那我就说说利。”
“方才我提及鸿沟水量不大,诸位将军对此都没有产生疑惑,连通大河的鸿沟,何以水量不大。”
郑国叹息一声道:“鸿沟历经几代修成,通水百余年,水道已经淤塞过甚,早当停水以掘淤塞了。惜乎大战连绵,各国无力顾盼,遂有民谣云,‘鸿沟泥塞,半渠之水,河水滔滔,稻粱难肥。’是故,鸿沟通河,水势却小。”
“而这也是‘利’之所在。”
“若要水攻,则必修堤蓄水,彼时鸿沟干涸,可借机重修鸿沟,而其中淤泥,则可充作肥料,令土地肥沃。”
“如此有利可图,又未尝不是功德之举。”
“水工令大才,如此恬无惑也!”
蒙恬并非只通军事的莽夫,一点就通,自然也再没有了任何担忧。
商议罢,秦军便开始大量征集先前从其他各国涌入秦国的难民,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开始向鸿沟集中。
郑国及一众水工弟子以大梁为鸿沟南北分段,鸿沟南段在堤坝修成前不需费心,鸿沟北段才是水攻要害。
而鸿沟北段最要紧处,则是引河人沟的沟口。
沟口如何开?开在何处?得多少民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