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大唐佛教从业资格考试(4/5)

李隆基围着出土的这个方形圆凹槽的坩埚转了几圈,面色凝重问道。

“回圣人,此事做不得假。但微臣并无执政地方的经验,还是张相公来说说比较好。

微臣记得张相公从前便是建康军军使,建康军便是屯扎在甘州的,张相公的话,胜过微臣百倍。”

李林甫十分谦逊的说道。

作为老政客,李林甫十分明白,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是赚不到功劳的。与其莽撞开口,倒不如谨言慎行。

“回圣人,甘州无冶炼的能力,这个微臣很清楚。至于方刺史送来的东西,似乎是冶炼作坊里的物件,其他的微臣也说不太好。”

张守珪亦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讲。

主要是这件事太诡异了!

“圣人,此事若是地方胡乱上报,则应该严厉惩治。但若是此事为真,则非同小可,要严肃对待才是。”

李林甫冷不丁建议道。

这话倒是说到李隆基心坎里了。

甘州能冶炼,有什么战略意义,他能不知道么?

这件事有两面性,一时间还难说是好是坏。

甘州能产熟铁了,则意味着河西走廊五州自成体系,可以自己打造兵器。

而这里也是产马的地方,说明马匹也不缺。

再加上河西屯田也有百年历史,灌溉体系也很成熟了。

所以换句话说,河西现在不过是人口还不太跟得上,所以威胁还不够大。

一旦人口膨胀,随时有割据自立的可能性!

这是不好的一面。

但是理论上说,任何地方都可能军阀割据,比如说近在咫尺的河北!

比起消极的影响,甘州产熟铁的积极影响,那就大多了!

铁质农具,兵戈,盔甲,都可以自产。

大唐可以用更小的成本去经营河西走廊,连输送武器的庞大运输费都可以省下一大笔,将来只输送弓弩箭杆一类的便可以了!

所以方重勇送来的东西,其实是很有搞头的,甚至可以说至关重要!

光考虑自己还不行,还得考虑吐蕃。如果吐蕃得到了甘州,那么不仅河西走廊被一分为二,而且吐蕃可以借用甘州的熟铁,将河西走廊打造为攻略关中的前进基地和大本营!

这谁受得了啊!

到时候搞不好真要从长安迁都到洛阳了。

所以说这件事对于李隆基来说,就是一件必须要处理的大事,不能有丝毫的侥幸!

“减免甘州一年赋税,调动建康军到张掖城外扎营,调度赤水军一部,屯扎大斗拔谷,防止吐蕃人偷袭。

甘州可以不执行秋防令,让百姓们休养生息。

长安中枢拨款,运十万匹绢帛到甘州,鼓励将士们守土为国。”

李隆基一连下了几道政令。

简单的说,正如方重勇所料,现在甘州不但不是给朝廷交税的对象,反倒成为被补贴的对象了!

目的就是为了给开发甘州的冶炼能力做铺垫,减少民生压力,增加驻军数量。

这些都是李隆基能够拍脑袋决定的,当然,还有一些事情,正如李林甫所说的那样。甘州是不是真的能够冶炼熟铁,这件事,并不是基哥可以拍脑袋决定的。

需要“专业人士”,去当地看一看才能知道答案。

“谁可前往甘州查探此事?”

李隆基语气随意的问道。

李林甫脑子转的极快。他连忙叉手行礼道:

“牛仙客,河西为官数十年。他已经安抚好了六州杂胡,现在在朔方那边,去河西并不远。

与其让牛仙客回长安述职,还不如就近将其派往甘州。他是工部尚书,也懂河西民情,断然不可能被甘州刺史糊弄。

是真是假,一探究竟便知,没有什么阻碍。”

坑人做事两不误,李林甫一句话,就把漂漂亮亮解决完地方杂务,打算回长安述职,并准备在中枢当官的牛仙客给打发走了!

既不算是进献谗言,又排挤了可能上位为宰相的人。

果然,李隆基欣慰点头道:“如此甚好,朕也是这么觉得的。那哥奴便直接拟旨,让工部尚书牛仙客去甘州视察一下情况,再把所见所闻发回长安给朕看看。”

张守珪眼睁睁看着李林甫如此轻易,就把要回长安的牛仙客给打发走了,没引起一点波澜,不由得心中泛起一阵阵寒意!

牛仙客是不是工部尚书?是不是专任其事?

是的,李林甫的建议很科学。

牛仙客是不是河西任职数十年?熟悉甘州民情?

是的,李林甫的推荐很合理。

牛仙客是不是位高权重?能镇得住场子?

是的,李林甫的态度很端正。

李隆基将其全盘接纳,没有提一点改进意见。

李林甫的这一条建议,张守珪竟然找不到一个破绽!好像这趟差事,便是为牛仙客量身定制的一般!

天知道李林甫为此策划了多久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