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王府的第一个女人(3/4)

谁知朱景洪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姑娘又缘何如此倾心于我?”

“你……”

宝钗气得跺脚,而后便小跑着离开了,今晚这番谈话能持续到现在,宝钗本就顶着极大的压力。

看着姑娘离去的背影,朱景洪不免失笑:“这就走了?我还打算告诉你呢!”

当然了,刚才他俩这长时间谈话,而且还有东西收授的情形,全都被门楼下的杨静婷看在眼里。

虽不知朱景洪二人说了什么,但仅此一幕已让她极度伤心。

………………

正月十五上元节,非常平静而安稳的度过了,白莲教的反贼确实没掀起风浪。

除东厂和锦衣卫抓了一批人,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但无论东厂还是锦衣卫,都知道此事只是告一段落,白莲教是剿不尽的,早晚会有再挑事的时候。

当然,这些和普通人关系不大,正月十五上元节一过,朝廷各部院便恢复了正常运转。

开始的几天,积压的各类事务都及时处理,官员们也到了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

然而正月十六发生的一件大事,却让这些京官们震撼不已。

内阁首辅大臣谢长恩上奏,向皇帝告老返乡被准。

为表示对老臣的爱护,皇帝还特意下旨加为正一品特进荣禄大夫,并加太子太傅衔。

无人在意谢长恩超高的退休待遇,在京官员更关心的是,谁人将继任内阁首辅职衔。

谢长恩离开后,内阁还剩两位大学士,分别是武英殿大学士陈锦昀,文渊阁大学士赵玉山。

这两人虽同在内阁,实际上却势同水火,一人上台都会收拾另一人。

至于他们谁会晋位,按惯例该是次辅陈锦昀,这叫做依次进位。

但前些日子朝堂上掀起的大案,却让多数人对此表示怀疑。

但在谢长安致仕告老第五天,也就是正月二十的常朝之上,皇帝发布了内阁成员变动的谕旨。

原从一品荣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师赵玉山,升阶为从一品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加封少辅。

而文华殿大学士,便是内阁首辅。

换句话说,皇帝直接让赵玉山越过次辅,从三辅成为了首辅。

虽然百官已有预料,可当这件事真的发生了,他们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从三辅一跃而成首辅,可谓开创了大明三百年的先例。

由此可见,皇帝对赵玉山是何等信重。

联系到此前朝廷掀起大案,罢免流放和诛杀的那些“守旧”官员,更可看出皇帝对于改制的决心。

在这样的大事之下,其他人事变动就显得不起眼,礼部所奏采选良家女的事,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没错,关于王妃采选的批答,已经通过司礼监披红后下礼部,并开始发各府县开始执行。

按礼部的计划,采选王妃投告(报名)是在正月二十至二月二十,只要是在京畿及相关府县居住,且家事清白便可参选。

没错,这里只需要家世清白,理论上来说佃户家的女儿都可参选。

但经过两百年的发展,现在形成的惯例便是,唯功名在生员和举人之家才可应选。

京畿及附近府县,举人秀才自是非常至多,但家中有适龄女子者却不太多,有适龄女儿愿意参选的也不太多。

毕竟文人士大夫和皇家结亲,三四代便无科举入仕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参选后有极大可能落选,却会被扣上攀附皇家的帽子,很容易被同窗旧识疏远,于仕途更是大大的不利。

有人能参选而不愿选,也有人想参选而怕不得。

自从上元节之后,宝钗就有些魂不守舍,每日都在不安与焦躁中度过。

和她一样的还有杨静婷,只因如今礼部已颁了选妃令,皇后却还没与她提起此事。

杨静婷属于勋贵之家,直接被排除在参选范围内,情况比宝钗还要糟糕一些,非得皇帝降旨才能参选。

最关键是,她俩如今是公主侍读,要想选王妃都得征求皇后同意,自作主张那是悖逆之举。

如何跟皇后表明心意,成了两个女孩儿的难题,导致她们都挺难受。

但宝钗已拿定主意,还是打算让母亲走元春路子,以太子妃的名义向皇后推荐她,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