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大丈夫生于乱世之间(2/3)
在得到来自韩国的情报后不久,来自魏国、赵国以及楚国的情报也相继出现在相国府的书案上。
当所有的情报汇集在一起,清晰得为秦国君臣展现出一个事实:楚、赵、魏、韩、卫五国即将组成合纵联盟,欲像七年前那般,再一次合纵攻秦。
罗网的情报体系十分发达,甚至能够将各国的统帅名单搜集到。
一时间,庞煖、春申君、项梁、姬无夜、朱亥等人的名字出现在秦国君臣的视野之中。
对付诸国合纵攻秦,秦国是有经验的,毕竟,自秦国崛起后,这样的战争已经发生过多次了,秦国上下早就在一次次的胜利中总结出了丰富的应战经验。
这一次诸国合纵攻秦,不见得就比前几次来的更猛烈,但眼下的秦国却也要面临一种之前并没有遇到的情况。
之前秦国面对诸国合纵攻秦的大战,往往是迎战于函谷关下,以险关消磨联军的士气,直到联军士气衰竭之时,再重军出击,但眼下,秦国的领土早已经超越了函谷关,在函谷关外,秦国有着太原郡、河东郡、颍川郡、上党郡、河内郡、东郡、南郡等郡,这些地方的人口土地加起来甚至还要超过秦国在关中的人口土地,这些地方秦国同样也要防守。
这让秦国面临的战争局势更加的复杂。
一时之间,秦国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动起来,来自蜀郡、汉中的粮食开始往咸阳调集,无数的百姓从各自的家门中走出,以县乡里为单位开始组成一股股秦军朝着咸阳集结,同时,秦国关外诸郡也相继动员起来。
于此同时,秦国派出使者前往齐国,并在齐国分出一支队伍前往燕国,外交同样也是战争的延续,在即将发生的大战中,秦国必须尽可能的保证齐国与燕国置身事外。
齐国虽然在数十年前遭到重创,但大国的底子犹在,虽然齐国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闭境自守,从不过问六国的事情,但也不能不防着齐国加入合纵联军的可能。
若是齐国也加入合纵联军,则会增加巨大的变数,至于燕国,虽然军力不值一提,但在即将爆发的大战中,哪怕是一小支军队的力量都要考虑在内,压塌房屋的最后一片雪花可是至关重要。
燕国,虽然没有压跨秦国这座大殿的力量,但当那最后的一片雪花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秦国也需通过外交方面的努力,让燕国置身事外。
而杨明随着蒙骜学习兵法的事情也暂时被搁置,本已经决定卸甲归田的蒙骜不得不再次以上将军的身份进入朝堂,辅助相国吕不韦召集秦国诸军诸将商议排兵布阵、各地防御之事。
此时,楚、赵、卫三国联军也已经集结于魏国境内,开始朝着韩国的方向前进,将在新郑汇合五万韩军进入秦国境内,穿过秦国三川郡,直赴函谷关。
同时,有赵国偏师数万人越过太行山攻击秦国太原郡,有魏国偏师攻打秦国东郡、河内郡,有楚国偏师攻打秦国南郡,有韩国偏师攻打秦国上党郡。
自历次诸国合纵攻秦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若开战,战场将东西绵延数千里,南北横跨大河、长江,在这个信息传输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可谓是能够进行的最大的规模的战争了。
秦韩边境,巩县,被军士建于山顶的高台,五国的军旗迎着山风招展,有燃烧着大鼎中冒出滚滚狼烟,楚国春申君、魏国朱亥、赵国庞煖、韩国姬无夜、卫国公孙羽立于高台之上,背对众军,面向浩浩汤汤的一路东来的洛水,指水为盟,不灭秦国,誓不退兵。
秦国这方面,从太原郡调回五万平阳重甲军、又从关中派遣出二十万大军,支援关外诸郡,使得秦国关外诸郡的秦国达到了四十万的规模,同时在函谷关集结二十万重兵,以对奔袭而来的联军主力,另有大将桓齮统领十万秦军屯驻华山,以有预备军,策应函谷关一线战场,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在这一场大战之中,秦国可谓是真正的精锐尽出,不说动员了超七十万的兵马,仅仅只是在将领方面,从上将军蒙骜,到平阳重甲军统领王齮,再到桓齮这个最有实力接替蒙骜成为下一任的秦国上将军的大将,再到诸多郡如蒙武、杨端和、李瑶这样的大郡统军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