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幕府谋臣,唯有萧寒最善赌命!(2/4)

“遵命。”

李祺微微点头,但又忍不住看向李善长,开口道:“父亲,家中银两足够,要不直接取用银两。”

一万两白银,虽然多,但李相国府,家大业大,倒也不缺一万两白银。

但是一万两白银的田亩地契,那可就值钱了,随手变卖,价值远在一万两白银之上。

毕竟,扬州府的府衙,重建下来也不过几千两白银。

所以,心性不够成熟的李祺,这才看向李善长提议。

“下去准备。”

李善长摆了摆手,依旧未曾看向李祺解释。

“遵命。”

李祺也不敢多言,便是点了点头,随即,退出了大堂。

“恩师。”

“祺儿说的不错,一万两白银的田亩地契,是否有点太多了。”

坐在下方左手边的胡惟庸,又是抬起手臂,看向李善长拱手问道。

相比于李祺,胡惟庸一向稳重,但也是目瞪口呆,不愧是食俸最高的臣子,就是壕气。

但想想,也能明白,胡惟庸可没有李善长这般财大气粗,毕竟,他的俸禄微薄,别说是一万两白银,就算是几千两白银,那都拿不出手。

你说胡惟庸好歹是从一品的左丞,年俸就真这么低?

没错。

就是这么低。

而且,胡惟庸刚刚升任左丞不久,之前拿的还是正三品的年俸。

你想想,明朝的正三品,月俸禄三十五石,年俸四百二十石。

至于从一品的中书省左丞,月俸禄七十二石,年俸八百六十四石。

按照现在洪武朝的换算,一石粮食在一两左右的白银之间浮动,那我们就算一两白银可以换算一石粮食。

那胡惟庸还是正三品之时,就是月俸禄三十五两,年俸四百二十两。

而现在胡惟庸的月俸七十二两,年俸八百六十四两。

再说说大明开国的时间,不足三年,胡惟庸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正三品的臣子。

那只能更可怜,所以,别说是几千两,就算是一千两,胡惟庸想拿出来,都绝不可能!

“那位的胃口,向来很大。”

“区区一万两白银,老夫还不知够不够。”

李善长轻轻摇头。

“您与萧侯不至于走上这条路,为什么不提前知会一声,反而是直接将萧侯拉入局中。”

胡惟庸轻轻点头,但他仍然想不明白,随即,便是抬起头,看向李善长,长叹一声道:“恩师,糊涂啊!”

“难得,你还知道关心为师。”

李善长却是倍感欣慰的看向胡惟庸,随即,轻捋白须,笑的很畅快。

胡惟庸,总算不是忘恩负义之徒,绝非杨宪,那这一场谋划,便足以。

李善长很开心。

“您对于惟庸有提携教导之恩,不管如何,惟庸都一直是极为敬重您。”

胡惟庸起身,眼中依旧恭谨谦逊道。

殊不知,胡惟庸这个人的心思城府,就算是太子朱标都是为之寒心,而已然年迈的李善长,玩不过胡惟庸。

“嗯。”

“那为师问你,你觉得萧侯,是个什么样的人。”

胡惟庸轻轻点头,便是看向胡惟庸问道。

“什么样的人?”

胡惟庸陷入了沉思,而且,久久不能回神。

萧寒?

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胡惟庸缓缓摇了摇头,随即,便是吐出几个字道:“无法看穿。”

“嗯。”

“你当然看不穿他。”

“而若是萧侯想谋以政治,为师只能甘拜下风,而且,永避锋芒。”

李善长的眼中,闪过一抹凝重道:“为师与他相比,便是萤火之光,岂能与皓月争辉,你可明白?”

胡惟庸顿时猛然起身,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韩国公!

中书省左丞相!

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特进光禄大夫!

左柱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