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萧寒咳血奉天殿,满殿朝臣皆不如!(二合一)(3/4)

“必然熟记大明国语!”

朝中文武大臣,竟然无一拒绝,更是纷纷附议胡惟庸道。

“这个混账!”

李善长的眼眸,微微一沉!

“嗯?”

“还挺有意思。”

汪广洋瞥了一眼胡惟庸,这一幕,怎么似曾相识?

“好。”

朱元璋的眼眸,依旧阴沉如水的看向满殿文武大臣,随即,便是点了点头道。

看来,咱想的没错,这中书省,不能留!

朱元璋眼中的阴寒,自然瞒不过萧寒与朱标,随即,对视一眼,便是齐齐摇头。

若只是中书省的官员齐声附议,那倒也没什么,最多让朱元璋膈应一下,但文武百官齐声附议。

就连淮西勋贵与御史台都掺杂其中,那这其中的味道,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看来,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御史台与中书省,还是搅在了一起。

不然,胡惟庸算是哪根葱?

难不成,以为自己是李善长?

文官之首?

群臣附议?

呵呵。

那这就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别人了。

“那个陛下,臣有本奏。”

只不过此时,鄂国公常遇春,倒是有几分犹豫的站了出来,随即,便是看向朱元璋拱手道。

“鄂国公,别告诉咱,你也反对大明国语?”

朱元璋微微一愣,便是眯起眼睛,看向常遇春道。

“臣自然是双手赞成。”

“怎么可能反对。”

常遇春讪讪一笑,便是摆了摆手道:“只不过,陛下,朝中武臣,能不能放宽松一点,慢慢学,毕竟,对于这帮老兄弟,有点难,那是在所难免之事。”

常遇春其实就是想为这群老兄弟们说说情。

毕竟,陆仲亨,唐胜宗,乃至于所有的淮西勋贵,眼中皆是有苦说不出,毕竟打仗并不难,冲锋陷阵,更是不在话下,但是让他们读书,别闹了,他们能有这本事?

但这可是他们的小先生萧寒提起,他们哪有胆子反驳?

所以,还是学吧,毕竟,比起萧寒的鞭子,还是读书香一点,但这个时间,是不是不能与文臣挂钩?

要不然,他们学个屁!

打仗的将领,能跟读书人相提并论?

“这倒不是不行。”

朱元璋微微思索,便想点头,毕竟,他了解这群老兄弟,要是能学的明白,也不至于犯下侵占田产的罪。

“启奏陛下。”

“不行!”

但朱元璋的话还没说完,萧寒便是看向朱元璋,微微拱手道。

“嗯!”

“不是吧!”

“小先生,您来这点事都要管不成!”

淮西勋贵的眼中,满满的怨念,随即,更是齐刷刷的看向萧寒,充满了悲愤!

“陛下!”

“为了针对淮西勋贵,臣请旨建造洪武军事学院!”

萧寒将朱标的手挪开,便是缓缓起身,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道。

“洪武军事学院!”

众大臣皆是不明所以,就连淮西勋贵都是齐齐愣在了当场?

什么意思?

这是个什么玩意?

“来了!”

朱元璋与朱标倒是齐齐暗暗道。

“大都督,所谓何意?”

朱元璋虽然知道,但却只能装作不知道,随即,便是看向萧寒轻声问道。

“启禀陛下,洪武军事学院。”

“便是将所有的大明将领收录其中,从头开始学习军事,以及读书”

萧寒并未做出详细解释,只是大概解释了一下洪武军事学院,朝中大臣也基本上明白了萧寒的意思。

那就是将淮西勋贵回炉重造。

“等等!”

“大都督,我们的军事能力,还有谁能教导?”

永嘉侯朱亮祖率先一步踏出,看向萧寒拱手道:“而对于读书,我们可以在家安心读书,何必建什么军事学院,这不是多此一举?”

对此,所有的淮西勋贵,皆是齐齐点头。

军事能力这方面,大明能比他们出色的人,真不多。

就算是鄂国公常遇春,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曹国公李文忠,他们都觉得是半斤八两。

毕竟,大明可谓是名将辈出,就算是无法总揽全局,奠定全局胜局,他们也能率领一军,横行天下,建功立业。

“我呢?”

萧寒抬起眼眸,看向朱亮祖,轻声道。

好家伙!

我起手对子,你直接王炸是吧?

那这还怎么玩?

整座大明,谁敢言能在领军这一块,胜过肃宁侯萧寒?

关于这一点,常遇春与徐达,还有冯胜与邓愈,皆是微微点头,纵观大局,他们的确出神入化,可谋定胜局,整座大明,唯有萧寒。

“您身为大都督,朝中重臣,怎么可以去当个老师。”

“况且,您要是想,我们可以晚点就去苏宁侯府,听从您的教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