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海上遭遇(3/5)

袁熙看到,不禁哑然失笑,看无论是兵士还是百姓,大家漂洋过海,心里都害怕啊。

两边的船只放下半帆,减缓速度,对着喊了几句,相互间确认了方向,这才拉起船帆,各走各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时代,航海罗盘并没有出现,航海收到了很多限制,想要辨别方向,要么是靠近陆地防止迷航,要么是根据太阳和星象确认。

中国很早便出现了指南针,谓之司南,最早是风水堪舆之用,其形状是一把勺子,在陆地上尚可,在海上就很不方便。

东汉王充的的《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后世研究,司南到指南针,由勺子到针的转变,可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代时期,这有可能和之前吴国发展航海业有些关系。

指南针原理并不复杂,关键还是需要一块催生的土壤,而海陆贸易,便是催化剂。

而在指南针的改进上,甄家商队是有绝对优势的。

先前袁熙在海西见到甄尧时,就提到过可以将磁石打磨成针,以做指明方向之用,如果配合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远洋航海便安全了许多。

甄尧按照袁熙所提的方法,回去找工匠试制,果然做出了适合航海的指南针,自此甄家商队在海上的贸易速度,加快了许多。

唯一让袁熙担心的,是甄家商队失踪的那几条船,万一上面的指南针被青州海盗得了,怕也是件麻烦事。

当然,有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隐患,但是袁熙也不能确定。

如果青州海盗手里有那件东西,那袁谭对于抢劫甄家商船一事,知情的概率就十分大了。

袁熙见载着难民的船过来,说道:“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其中几人见袁熙气度不凡,有个领头的出声道:“我等都是从青州逃难过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