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投井自杀(1/4)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所谓的气节,固然听起来提气,但是也揭示了明朝特别是末期外交策略的巨大缺陷,即缺乏相应的弹性。
比如在辽东战场,面对后金的崛起,明朝上下本身是非常鄙视的。所以每丢失一座城池,守将都有可能被下狱或者处死,这也导致了大量失败的边将投降后金。
在这样的情况下,熊廷弼所谓的放弃整个辽西,积攒力量,搞三方布置。虽然看似是一步好棋,但是却令明朝上下异常恐慌。
为什么呢?因为熊廷弼的做法,使得明朝在东北方向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战略纵深,这是一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罪过,特别是当这个策略遭遇失败时,熊廷弼的下场就是万劫不复。
加之如今的大明,官场上下贪污腐败,早就注定了,熊廷弼所谓的三方布置,根本就难以完美落实。加上明朝不善开拓的社会氛围,一旦放弃整个辽东就意味着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踏上辽东半步了。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说,熊廷弼所谓的三方布置都不切实际。
当然,黎文海也不可能直接就把黎安明的分析告诉熊廷弼,他只是委婉的提醒了一下后,便把话题转移到了儿女的婚事上。
熊廷弼本就是特意来回应双方亲事的,对此当然也没意见,于是双方在愉快的氛围中就定下了黎安军与熊嫣然的婚事。
另一边,黎安明回到军营,找来吴洋了解最近的时事。
时间回到天启元年四月十八日,成都城破之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