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6【讲学洗脑】(为企鹅大佬(4/5)
“做臣子的,即便没有获得俸禄,有宝物也该献予君上。”
“如果出使他国,也该像有俸禄的臣子一样,称君上为‘寡君’。”
“若君上施政有误,再三劝谏不得采纳,可以礼去职。有俸禄的臣子,即便去了敌国,也该为旧主服丧。没有俸禄的臣子,去了敌国可不为旧主服丧,这是因为他受恩较轻。”
朱铭环顾四周,问道:“诸君以为然否?”
“然也。”众人点头。
朱铭又拿王安石说事儿:“舒王的《礼记发明》,却不是这样解的。”
张根顿时扶额,他老丈人是变法派骨干,他曾经读过《礼记发明》。
王安石对于这段的解释,非常生猛!
在众人好奇的眼神中,朱铭说道:“舒王白纸黑字写到,孔颖达解错了。君有馈焉,不能解为有馈于君。臣子送给君上礼物叫做‘献’,这是应有之事,怎还会问有没有俸禄?”
士子、官吏们茫然,又下意识点头认可。
特别是治《礼记》之人,按照主流的注解,这段话非常矛盾,根本就读不通。但他们平时读书,不敢对此多问,因为刨根问底之后,得出的结论极为可怕。
朱铭却把可怕的结论说出来:“此句该是这样解……”
“已经做官,却没有俸禄的人,国君送他东西不该说‘赐’,而是该说‘献’。献者,本为祭祀所用肥犬。《论语》郑注曰:献犹贤也。献得训贤者。”
“这句话的本意,是国君与臣属应互相尊敬。臣属未得国君的俸禄,国君就不该居高临下。就连赠送礼物,都不能说赏赐,应该称献予,以表达国君对臣属的敬意。”
“这样解之后,剩下几句也就说得通了。没有俸禄的臣属,奉命出使外国,须称国君为‘寡君’,跟有俸禄的臣属相区别。国君驾崩,没有俸禄的臣属,不必为国君服丧。”
此番言论抛出,众人皆有惊骇之色。
惊骇之余,又若有所思。
因为这样解释《礼记》,逻辑上才说得通,主流解释反而在闪烁其词。
这还牵扯到花石纲臣子和百姓,有没有义务“进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