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智若愚,韬晦之功远胜其父的仁君刘禅。(4/5)

“相父,第三问,您不是从史书上看到了前因后果,为何还要问出来?”

“我不管,您今日要是不出山,我就不走了!”

话音落下,诸葛亮一字一句道:

“答不出来?那我替你答如何?”

“司马昭问你,想不想蜀地,与曹贼当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便是在试探你有没有野心。”

“自古以来,亡国之君哪有几个有好下场?远的如王莽毒害平帝,董贼毒少帝。”

“南唐李煜,就因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引来了一杯索命毒酒。”

“而你只用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就轻轻揭过,保全了五十多个大臣及其家人,心思之深,恐怕世人皆错看了你。”

刘禅摸着后脑勺,咧嘴一笑,憨厚道:

“相父,还是瞒不过您啊。”

“倘若我当时真的回答先父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下场不是一杯毒酒,就是白绫。”

“大势如此,徒之奈何,唯有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也算我尽到了大汉帝王之责。”

诸葛亮闻言,转怒为喜,欣慰不已,需知,在他死后,刘禅可是又当了二十九年的帝王。

在位之时,可从未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情,反而是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

反观魏吴,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

不禁感慨道:

“好,好,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