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流浪者的两难问题(2/4)
就拿罗斯地区当例子。直到1911年的统计里,沙俄的农具依然是木质为主,几乎没有什么农业机械,甚至连铁器都没普及:全国的铁犁有420万把,木犁则有1000万;铁耙有不到50万个,木耙则有2500万个。可见这地方的农村有多落后。
郭康记得,之前有个说法,认为中原是先把铁器当农具,然后才去当兵器的。现在回头看,哪怕早期的铁比较劣质,这也是一种过于奢侈的行为。
同样,早早普及铁农具,也是个初看不起眼,但自己效仿起来才发现多难的事。现在明朝的农具和生活物资用铁,是靠他那个每年10万吨左右的铁产量撑着的——别觉得这个数字不高,蒋氏民国一个“近代国家”,一年也就五万吨。
这样的误解可能还不少。比如郭康当初还看到个说法,说塞里斯人只会把火药做烟花,而不是武器。但实际上,火药长期都是十分稀缺的物资,全世界可能也就那边,富到都能做烟花了。
现在想想,估计是习惯了物质的丰富之后,连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了。
所以,就现在的情况,当然还是要继续增加铁产量的。朱文奎明显也清楚。
“我们周围的国家其实也帮不上忙。”郭康继续说道:“且不说很多人和我们关系不好,就算他们乐意,那点产量也没什么用。更多的缺口,依然只能从东方来补了。”
“但是,一方面,我们总不能一直无偿索取赏赐。另一方面,我们这里的法统归属其实也是很尴尬的。”
“有么?”朱文奎似乎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道衍和尚叹了口气,又看了看还在思考的小让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