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2/5)

作为王国精锐,东非近卫师的士兵都是从各个部队中挑选出来的,所以经历过战争并不奇怪,土著虽然武器上没有优势,但是也能让东非军队长长见识。

“其次,伱看他们的步枪,很明显不是新的,虽然保养的不错,甚至翻新过,一看就经历了多场战争。”

这一点很正常,东非的德莱塞步枪生产线已经被拆卸发往远东,所以只保留了少部分维持运作,所以受阅士兵拿的依然是旧枪,再回东非就该换装1873毛瑟步枪,加之近卫师高强度的训练就是不参与战争,qiāng • zhī也会受到极大损耗。

这里要着重声明,东非王国陆军是有一套完整且规模不小,符合时代潮流的军工体系的,首先是因为如今时代的兵器还不像前世那样离谱,技术难度低,武器种类少,所以东非也有能力和技术搞军工制造。

其次是恩斯特虽然一直声明东非落后,居民受教育水平低,但实际上东非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在全世界都能排的上号,识字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还有一种所谓半文盲状态的国民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说按照时代标准,东非真正意义上的文盲占比不超过百四十左右,所以东非并不缺基础工人储备,这也为东非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创造了条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受了德意志地区义务教育的红利,东非真正来自德意志地区(奥匈帝国全境都算德意志地区)的居民占比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中南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占据大多数,小部分是匈牙利和斯拉夫人。

在1870年,德意志(德国)的文盲率只有百分之二,所以移民到东非的南德意志人基本上不存在文盲。奥匈帝国水平就差了许多(一战时仍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二),但是奥地利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是很高的。

至于半文盲,是东非强制推行德语的造成的结果,统一语言就必须给非德意志移民上课,而上课就少不了教授词汇和语法,所以许多移民不说完全会写,也能读懂一些德语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