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古何必高?今何必卑?(2/3)
故而王世贞才会感叹归有光不在。
当下,王世贞拿起那篇《西山游记》亲自在读与众士子听。
众人听完文章,都觉平平无奇,就是市井老妪都能听懂。不过细品之下,却觉文章语浅情深,不约而同地生出悠然闲适之情,都有一种‘原来文章还能这样写’的感觉。
在场众人,基本都是入京赴考的举人,品味和见地自不会太差。
不会因王世贞念出文章就轰然叫好,亦或是觉得不合己意就一阵狂喷,此时的读书人,士风犹存。
见众人沉浸在文章之中,王世贞点评道:“此文别开蹊径,言语近俚,却以情动人,可开一代文风。”
范应期在一旁也是点头赞同。
众人听了都是惊讶,王世贞虽只点评寥寥数语,但这评价可着实不低,尤其是从他这一代文宗口中说出。
众人开始交头接耳,相互讨论起来,有人觉文章写得极好,当得起王世贞那样的评价。也有人是不信服的,觉得文章如白话一般,难入大雅之堂。
这时,之前文章被点评过的一名士子起身道:“敢问这文章为哪位兄台所作,在下想要请教一二。”
众人听了都静了下来,他们也想看看是谁得了王世贞这样的评价。
“是在下所作。”
众人循声望去,见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心下暗道:原来不过是个少年郎,难怪会写出这种文辞浅显之文。
而后转念一想,赴今日文会的大多是些举人,难倒这少年就已是举人了?
只听那少年先是朝亭子中施了一礼,朗声道:“晚生张敬修谢凤州先生、状元公点评文章。”
又朝那士子问道:“敢问兄台有何指教?在下洗耳恭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