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临时改任(2/3)
对于张敬修兑现诺言,首先自请出京为官,众翰林也都有些佩服这个年少的同僚,只是也有人提出疑问,巡按御史并非是亲民官,还是属于清流,而且是权力极大的清流官,若是他们也能出翰林院为巡按御史,那也是愿意外出的。
这显然是口是心非,巡按御史虽是清流,可哪里比得上翰林清贵?在翰林院中虽是升官不快,但只要安心养望,待得时机一到,那就是直上青云,一朝登宰辅位都有可能,岂非远胜在外为官?
不过张敬修自请外出为官对翰林们还是产生了一定反响,除了受张敬修的翰林好友,另还有几名翰林主动上疏请求在京畿州县挂职任官,这正是张敬修想看到的,对于治国人才培养,‘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相对要更合理一些。
众人吃饱喝足回到翰林院,一名太监已经等候许久,见到张敬修立即说道:“张学士可回来了,皇爷召学士有要事相商。”
张敬修立即随传旨太监前往乾清宫,进了东暖阁,司礼监三位大珰滕祥、冯保、陈洪皆在,且都有些脸色莫名,隆庆皇帝则是面无表情。
张敬修见状,不由心中好奇,正要躬身向隆庆皇帝行礼,就听得隆庆皇帝说道:“陈洪,把那封密奏给张爱卿看看。”
陈洪小心地递过一本奏章,张敬修接过一看,原来是一本银章密奏。
所谓银章密奏,又叫揭帖,始于仁宣朝,被嘉靖皇帝拿来当作驾驭百官的利器:皇帝赐予中外三品以上官员一枚银章,加盖此章的题本,只有皇帝才能拆封。
这是为大臣有不便公开谏言或禀报之事而设的,通政司无权开封。但一般来说,除了需要保密的军国大事,三品大员也很少用到这个权力,毕竟上密奏总显得有些见不得光,会有损自己的名望。
银章密奏所言基本不会是小事,隆庆皇帝怎特意把自己叫来看密奏?
张敬修顾不上自己的好奇心,翻开密奏,认真看了起来。
但见奏章上半部分的题目乃是‘臣南京刑部右侍郎徐陟弹劾内阁大学士徐阶不法事’……
张敬修顿时惊得眼珠子都掉了,徐陟不是徐阶的亲弟吗,这是什么仇怨,要上疏弹劾自己的亲哥哥?
张敬修细细看了下去,徐陟主要弹劾了徐阶三件不法之事:接受诡寄,侵吞土地,隐匿人口,家中田产足有二十万亩之多;纵容家中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地方官员顾忌其徐阶权位,不敢处理;私通海商,维护不法走私商人,谋取巨利。除此之外,还揭发了一些徐阶不为外人知晓的隐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