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万事俱备(4/5)
一系列不同的标题,都在欢呼华人资本正式收购英资的兴奋,对于很多普通香港市民来说,就好比后世内地吉利收购戴姆勒%的那次跨国并购,改成%。
这是让很多华人非常振奋的一次收购,华人资本在香港虽然也有大巨头,如包玉冈、赵从衍等等船王,但这些都是在海外资本,跟香港本土关系不大,无数年来,香港的几大洋行控制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唯一变动的就是几大洋行偶尔会进行替代。
不过,也有非常不看好这一次收购的媒体,他们宣称这是华资趁着一家英资洋行发生重大债务危机的时候偷袭入手,不属于真正的击败,而且,后续还需要处理和记的庞大负债问题。
一些小道的声音,影响不了主流,无数媒体在采访不到陈志文及其家人后,则开始调查他的发家史以及整个商业帝国的组成。
“伱的意思是说,红牛的估值能达到20亿港元?”大公报报社内,沈主编听着手下记者的汇报,不可思议的说道。
“是的,其他记者都在查陈志文有多少房产,有多少其他公司的股份,我就特意去查了陈志文的饮料公司,这家公司,平均每天有15个集装箱送到码头,按照我的大概计算,里面至少有60-80万瓶饮料,我问了我在美国的朋友,红牛在美国终端的售价差不少也有港元,这里面就算扣掉运输成本,终端成本,红牛公司一瓶赚个5毛钱应该不难,这样一来,一天至少30-40万港元净利润,一年一个多亿,按照香港的上市倍率,市值破20亿很轻松。”记者秦松磊添油加醋的说道。
红牛的利润其实是他猜的,香港的上市率也是几年前的数据,现在肯定没有十几倍,但作为记者,不作假是守法底线,不夸张那就等着饿死。
“简直不可思议,一家做饮料的,居然能有这么好的成绩。”沈主编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其实他大概也知道手下有点夸张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红牛的价值肯定很高,而且这还只是在美国的成绩,根据现有资料,红牛已经开始进入欧洲市场了,只不过才刚刚开始,销量现在占比还不大。
如果再在欧洲取得同样的成绩,肯定也会进入亚洲,一个小小的饮料,说不定能够造就一个堪比四大洋行的大型公司啊!
“香港这边有钢铁大王、服装大王。手表大王,我觉得陈志文应该适合饮料大王这个称号。”秦松磊接着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