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馈书韩信(2/5)

项羽和韩信都还只是个小屁孩,是赵佗一拳就能打倒的那种。

“韩信乃是韩人之后,随其父迁于淮阴,这一来倒是说得通了。”

赵佗心中微动。

后世的史书中,对于韩信的身世记载不明,没有人知道韩信的出身,更不清楚韩信父母宗族的情况。大概是因为他被吕后夷灭三族,记录韩信身世和亲族家庭的资料也被销毁的缘故。

就连司马迁为韩信写传记时,也显得很无奈,只能前往淮阴民间,搜寻当地人口中的关于韩信的传闻故事。

不过从这些故事逸闻中,倒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韩信长得高大,却不事生产,整日佩剑游荡,从人寄食,吃不起饭还端着架子。

漂母给其饭吃,这人明明穷的响叮当,上顿吃完无下顿,竟还能说出“后必有重报”的话。这样的姿态,活生生一副落魄贵族子弟的形象。

且漂母所言“吾哀王孙而进食”,所谓王孙之表意,正是公子王孙之意。秦灭六国,各国公子王孙沦落民间底层,依旧被人以“王孙、公子”为尊称,再往后发展,便成为后世常用的尊称。那漂母或许是对韩信身世有所耳闻,故而对其以王孙相称。

再加上韩信熟读兵书,且有大志,一系列组合下,他的身世绝不可能是普通的平民。

如果说韩信是韩国灭亡时,为躲避战乱而迁往淮阴的韩国贵族之后,倒是颇为相符。

“年仅八岁,父母尚在,倒不好夺人所爱。”

赵佗摇摇头,如果说韩信有十几岁的话,他倒是可以将其收走,作为侍从,进行培养。

但可惜对方如今只是个八岁的小屁孩,对于要随时踏上战场征伐的赵佗来说,身边带一个八岁小孩,完全不合适。

哪怕不考虑战场危险,光是成百上千里的长途跋涉,南征北战时的各种水土不服,头疼脑热等疾病。在这个医学尚处蒙昧的时代,都足以要了一个八岁小孩的命。

若是将其丢在咸阳,更是不好,万一脱离环境,养废了咋办?

故而赵佗熄了将韩信带走的心,但既然来此一趟,不去见一见,又太可惜了。

“现在不带走,不代表就不能让他变成我的人。”

赵佗眯着眼,手指轻轻敲击着木案上的简牍文书。

……

离军营千米左右的一片林中。

韩信手脚麻利的爬上一株大树,再次伸长着脑袋,往远处的秦军营寨张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