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貌美如花(2/5)

一千贯钱,理论上来说,要有一千个识得全部千字文的人,才能拿走。一个下等县而已,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多人识字的。

对此,张一凡也不反驳,反正结果很快就能揭晓,且看着好了。

一共十排队伍,不分男女,皆是排着长队,在书写自己的名字,并且领取编号。

张一凡和朱棣一直坐着也无聊,便走过去看情况。

特别是朱棣,看到一个大概七八岁的小姑娘也排着队伍,便过去看了一眼:王一女。

看到这个名字,朱棣便笑着对张一凡说道:“这个名字怎么很像你的名字啊?”

张一凡笑笑,没回答,他都不好说,很多没有取名字的,为了过这写名字的关卡,都取了什么张一,王一,刘一等等,反正,再没有什么字比“一”字更好写了。

唯有这个姓没法改,那些笔画复杂的,就只能埋怨他们老祖宗了。

也是这个原因,张一凡规定,会给名字加上编号,以示区别。要不然,两家姓刘的,他们的小孩全都是刘一、刘二这样的,你怎么区分?更不用说,还不止两家姓刘的。

就见来比赛的这些人,在纸上七歪八歪地写上自己名字之后,书吏会在另外一张纸上重新给他写一遍名字,然后按照甲乙丙丁这种标识哪一列队伍,后面再加上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两张纸上都标上,随后,把书吏所写的那张给了比试者,让他(她)拿着,另外一张,则折叠之后丢入抽奖箱。

“哪是什么字?”朱棣见了,有点好奇,低声悄悄问道。

堂堂燕王,岂能不识字?可不能让外人听到了!

张一凡听了一笑,也是低声回答他道:“这个是数字,书写简单,我看到好用,就用上了。”

阿拉伯数字,其实早已传入华夏,只是一直没有被华夏接受,要到清末时候数学得到广泛应用,才会被华夏接纳。

因此,元末明初这个时候,其实华夏有这个,但是真不好说在哪个犄角旮旯里面能见到。张一凡也就不用介绍说什么阿拉伯数字啥的。

“好用么?”朱棣听了,有点不以为然地问道。

张一凡听了,走回看台上,然后问朱棣道:“你要统领一支军队,已知道千户有两百三十六人,他们皆都领兵一千一百二十三人,请问你的军队一共多少兵力?”

朱棣:“……”

张一凡见了一笑道:“我给你算盘,我们来比比?”

朱棣:“……”

自己就不爱这个,比啥比?

张一凡没有出息他,因为桌子上没有羽毛笔,他的毛笔字太差,这时候出息了朱棣,回头能被他打脸,因为朱棣的字比他写得要稍微好那么一点。

就见他拿起毛笔开始摆算式,然后同时对朱棣说道:“我给你看下我这种方法!”

就只是一个简单地乘法而已,很快就有了答案。

然后他便对朱棣说道:“你看,这种数字,从0到9,都是一笔就能写出来,是不是快多了?”

朱棣见了,并没有立刻附和,叫过一个书吏,让他用算盘算了下,和张一凡的答案比较了之后,才开始认真打量这些奇怪的数字字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