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各方的宣传攻势与代沟(3/4)

“当家的,怎么这么早回来?”贾逸的妻子幼娘奇怪问道。

朝廷执行四个时辰工作制度,尤其是像他们这些为少府供应零部件的作坊,对这种事情抓的最严,连加班加多了都会发出警告。这就导致了贾逸这样的工匠有一定时间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了解自己丈夫的习性,这个时候贾逸一般不是在戏院听戏,就是在酒馆和朋友小酌,听一些月报上的消息。

因为大汉的政治气氛开放,近两年还染上了一些帝都小民的习性,开始关心起天下大事,一般情况下是不到天黑不会回来的。

贾逸却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母亲和盛儿怎么没有在家?”

幼娘道:“母亲坊里做事。盛儿他和同学去足球场了,说了今晚不会回来吃饭。”

贾家自然是不缺钱养活自己的母亲,但贾母仍然保留了先秦时期的危机感,家里的粮食必定要囤够半年的数量,也给自己也找了一份事做,就是套个红袖套,在市坊监督行人,不要让他们乱丢垃圾,或者是马拉的粪让他们铲干净。

这种事情不劳累,但花的时间多,要雇佣的人也多,朝廷如果雇佣青壮划不来,但雇佣长安城的老人却异常划算,每个月会给贾母100钱,逢年过节再给带礼品回去,他们就会认认真真的去巡视街道。

贾逸本不想自己母亲操劳,但他母亲却乐意做这样的事,不愿意待在家里,他也无可奈何。

但听到长子不在家,贾逸气愤道:“中考没考好,还有心情去看足球,果然是不成器,某看即便是复读一年也是考不上学府的。”

幼娘有些担心自己儿子的前途道:“考不上学府,盛儿以后该怎么办?”

贾逸想了想道:“某打算让他去东家的作坊学艺,他也读了十来年书了,等掌握了某的手艺,以后再成为大匠想来是不成问题的。”

在大汉大匠绝对的上线高,下线高的职业,即便是贾逸在大匠当中技术不高的,俸禄也可以超过万钱,而要是最顶级的大匠,年入百万不成问题,甚至朝廷还有招收大匠为官的事迹,当今九卿之一的少府令,原本就是打铁的。

幼娘道:“这孩子一直说要报名去屯垦,只怕他不会愿意去东家的作坊。”

幼娘自然不想自己的儿子去南疆屯垦,关键是十八岁的青年最叛逆了,哪里肯听大人的话。

贾逸道:“这由不得他,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幼娘担忧道:“我只担心他暗中报名,到时候我们就被动了。我们前院的商家的长子,就瞒着他父母报名去屯垦,结果还是朝廷的人敲锣打鼓来到他家,他们才知道这事情。

当家的你是没看到当时的场景,商贾那两口子哭的多凄惨,拉的都不放手啊。但没办法只能看着人被带走。”

幼娘待在永安里也是有自己的交际圈,大汉屯垦是这两年来热点的中心,所以长安城也经常流传各种和屯垦有关的故事。

收入低的百姓还真有不少人有这个想法,按照大汉朝廷宣传的,一亩地有10石粮食的收益,100亩就是1000石粮食的收益,这不管怎么算,一年的收益也有1-2万钱,这已经超过了长安城大部分工匠的收入了。之所以大家都没有报名,一是舍不得长安城的生活,二就是对这个宣传有所怀疑。

这里不得不说,江南的田地在封建时代就是wài • guà,一亩田地的收益是北方好几倍,尤其是明清时期差距最大,看电视剧北方的村庄就是破破烂烂的棉袄和黄土组建的村庄,到来南方就是烟雨江南,亭台楼阁,可见双方在封建时代亩产的差距。

但贾家在长安城也是高收入的家庭,自然看不上这100亩的田地。

但幼娘的话却让贾逸担心不已,现在他的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要是他也学这套,自己可没有办法把人留下。

贾逸想了想道:“盛儿也到18岁了,应当成家立业,想来给他找一方媳妇,他就会安定下来。”

幼娘道:“某去找王婆,看看能找到哪家贤惠的闺女。”

话分两头,就在贾父,贾母两人想要让自己儿子安定下来的时候,放弃去屯垦的想法。

贾盛却跟着自己的同学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云来戏班看新的戏曲。

贾盛笑道:“这是朝廷最新编排的戏曲,叫《高家大院》,最火了,每天看的人都排满戏院了。”

贾盛一些人进入戏院,果然看到里面已经满是看客。

这个时候一个伙计问道:“公子是要雅间还是要坐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