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初唐四杰杨炯(5/5)

可是,窝在这里,实战不了他的心之所愿。

杨炯27岁一举考中进士,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真正地步入了仕途。

仪凤初年,太常博士苏知己上奏指出,公卿以下的冕服都应该重新设计。

苏知己满心欢喜地等着批复,然而唐高宗把苏知己的奏折批给了有司审议定夺。

这件事,被杨炯得知,他认为没有必要铺张浪费。

写了一篇《公卿以下冕服议》,文中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

文章洋洋洒洒1000多字,字字珠玑、有理有据。

此举,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杨炯得罪了苏知己及一批人。

然而,他因博学多才、大公无私,终于迎来的人生的高光时刻。

杨炯经太子左庶子薛元推荐,成了崇文馆学士,很快又被提升为负责东宫内务的詹是司直。

此刻,是他最为意气风发之时,最能展露他心声的,也是他的代表作《从军行》。

杨炯的伯父杨德干之子杨神让,他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但很快被平息了,后果可想而知,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也因此受了牵连。

6年后杨炯参军时满,回到神都等待分配新的工作。

最后被分到了习艺馆,教宫人书算。

虽官微,但杨炯没有怨天尤人,他依旧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

直到有一天,他因一首诗,获得了武则天的青睐。

杨炯也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终于得到了施政一方的机会——出为盈川的县令。

盈川设县之初,盗贼猖獗,光天化日之下。

但凡有点值钱的东西,都会被洗劫一空,甚至连一口粮也不留。

百姓饱受折磨,经常食不果腹。

再遇到饥荒年,很多人流离失所、饿死街头。

杨炯则上任后,从吏治入手。

对于不作为的官统统革职,对于贪官污吏严惩不贷。

经过整治,官员再也不敢鱼肉百姓,个个都奉公守法,为民办事。

杨炯还冒着严寒酷暑,了解百姓的生活境况,解决他们的乡间疾苦,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盈川还有个最大的难题,一到盛夏,雨水较少,容易干旱。

杨炯带领百姓挖溪建塘,资金不足时,他把俸禄全部捐献出来。

经过三年时间的治理,官吏有所收敛,百姓也安居乐业。

盈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滴水不降,庄稼都因干旱枯萎而死。

看着百姓面黄肌瘦、奄奄一息,他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可都没有用。

心急如焚的杨炯,只能跪地求雨。

可是,一连求了三日,都没有任何效果,绝望中的杨炯愤然投井自尽。

虽然,他在位只短短三年,但是在盈川百姓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他因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树立在盈川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