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明的社会矛盾(3/5)

而是将很大一大部分继续封给了后来的皇室子弟。

封建贵族极力鼓动皇室在新拓之地继续分封,推动分封制度成为大明的新传统。

这是为了避免中央朝廷集中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进而有力量削藩。

现在大明内部的封地边界,纵横交错,互相嵌套,犬牙差互,看上去神似同时代的神圣罗马帝国。

大明国内这种极端分裂的局势,也是三国割据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局势显然是无法永远维持下去。

因为大明的社会结构已经变了,已经不是传统的东方古典帝国了。

崇祯皇帝重建了南明朝廷,并且在南京主政四十余年,把鼓励工商业变成了新大明的基本国策。

后世的大明皇帝虽然没有崇祯皇帝的认识,在思维和政策上多少有些开倒车的倾向。

但是崇祯新制已经持续了四十年,已经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者群体,新制本身已经变成了既定事实。

就算是杀几个利益相悖的激进派大臣,也已经无法扭转大明工商业的全面发展,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的大趋势了。

大明的这种状态已经维持了一百二十多年。

按照前世的历史学上的习惯性说法,此时的大明中央朝廷直辖地区内的工商业高度发达,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遍地都是。

城市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了。

男性识字率超过七成,女性识字率也超过三成,总识字率超过五成。

尤其是主要的大城市中,总识字率可能超过七成,男性更是基本都能看懂简单的告示。

大明的工匠和商人群体,包括前世历史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工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群体的规模,此时已经非常庞大了。

工匠和商人的绝对数量和规模当然还比不上地主和农民。

但是地主和农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乡村,而工匠和商人群体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中。

城市又是现在的大明社会的核心。

工商业群体已经有能力通过控制城市来主导社会秩序了。

但是,此时的大明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非常接近前世历史学概念上的“封建制度”。

中央朝廷也有很多鼓吹压制工商业的守旧地主和学者。

在整个社会和朝廷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群体,仍然是传统的土地贵族和士大夫群体。

崇祯虽然提高了工商业群体的社会地位,但是没有能力削弱传统贵族群体,崇祯自己也是传统贵族的代表。

按照基本的政治逻辑,社会制度要适应经济基础,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本来应该成为社会主体的群体如果长期被压迫,关键是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应有的地位,就有可能会通过暴力手段夺取自己应得的地位。

也就是武装革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