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各方风动,谁不惧之(2/5)

同步送来的消息,便是刘备正和刘璋会面,商议联合抗曹。

刘璋请刘备入益州,是打算让刘备,抗击得到曹军支持的张鲁。

这个决策是益州别驾张松,法正,劝诫刘璋的结果。

在益州内部,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一片反对声。

蜀中群臣,恐慌不安者,大有人在。

刘璋麾下主簿黄权,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刘备来我益州,位置怎么安排,是受邀的客位,还是编入我益州麾下?”

若入益州,成为部曲,刘备会同意?

如果是客位,统属问题怎么明确?

从荆州辗转到交趾,后来投奔刘璋的刘巴。

他在荆州时和刘备有过接触,更是直言进谏,劝刘璋说:

“备,雄人也,不甘人下,不可内也。往昔数年,其辗转中原,在多个州郡之主麾下待过,但无一人,能真正让刘备效命。”

意思是您决不能引刘备进来。

刘璋的从事王累,更为激进。

他发现谏言没用,竟自刎于城门下,以尸体为谏。

他死前说刘璋引刘备进来,将唾手葬送刘焉留下的益州基业。

这些人,笃定刘璋请刘备,绝难善后。

但这些良言相谏,直言力谏,还有城门尸谏,都没有用。

刘璋认为自己是有把握的。

刘备虽掌了长沙,但至今可用之兵不多,比之得到曹军支持的汉中张鲁,远远算不得大患。

要知道汉中是益州的北部门户,若失,益州将暴露在曹军的攻势下。

且刘备入益州后,粮食和运输,都需要仰仗刘璋。

而刘璋掌握益州已久,不但兵力强,还拥有广大的地盘及相应的人口、粮食储备。

双方实力悬殊,刘备能有什么机会?

刘璋觉得局面对自己有利。

谁劝都不听。

九月初,双方在益州,荆州交界的巴郡东南方向,多次碰面协商。

郡城大堂内,双方互相执礼,彼此客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