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府兵制的先声(4k)(2/5)

自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国族高层和河东士族不断通婚融合,河东士族是整个汉化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在分别姓氏改革中获得巨大红利的汉人五姓,其中不少就是出自河东地区。

在苏泽的刻板印象中,河东应该是遍地豪族,应该是富者阡陌连片,贫者无立锥之地。

可是到了并州后,苏泽才发现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今天苏泽驻军的村子,就是并州的一座“三长村”。

苏算被苏泽任命为屯骑营司马,苏泽没有让屯骑营进村,而是在村外驻扎,又让苏算带着东西区和村民交换肉类,宣扬屯骑营的名号。

说起来出征的一万禁军,实际上算上征发的民夫,负责辅佐的地方州郡兵,整个队伍超过五万人。

这五万人一起行军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全部捆绑在一起走,可以像蝗虫一样吃光沿途所有的物资。

所以这种规模的古代军队开拔,往往都是让各军分别行动,然后约定在某个战略要地再集合。

苏泽作为屯骑校尉,统领屯骑营、材官营和另外两个禁军营,合计一千人作为前军,携带的粮草干粮也就只能充饥用,想要吃点好的就要向周围的百姓要。

军纪差的队伍自然是一抢了事,也有苏泽这种军纪优良的,每次要粮食都拿东西交换。

苏泽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自己在并州的口碑,果然等苏算带着村里的三长回来拜见苏泽的时候,三人都听说过了苏泽的名声,早就已经准备好了酒和牲畜前来劳军。

三长制度是孝文帝时期大臣李冲提出来的制度,这项制度是为了打压那些盘踞在北地几百年的汉人豪强兼并土地,从而建立的基层组织。

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从洛阳北上,苏泽就见到了两种村落。

一种是世家大族建造的坞堡,这些村落的特点就是都会有一座类似于城堡的庄园,坞堡庄园里居住的都是当地豪强,村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是这个豪强的,从坞堡庄园向外延伸的土地租给佃客耕种。

佃户要承担朝廷的赋税之外,还要给承租的土地交租,但是他们投靠豪强可以逃避一些官府征发的劳役,同时在乱世的时候还可以逃进坞堡内活命,坞堡主人往往也会训练私兵,用来打击坞堡周围的强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