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秦王政元年(2/5)
此二代的秦王为何如此短命?
秦国的国人们不知道,但他们都盼望着新的秦王能够多支撑一段时间,秦国短期内无法再承受再一位崩殂的秦王了。
子楚的葬礼事宜并未大操大办,也并没有让国人们为之戴孝太久。
这是子楚最后的仁慈。
也是这三代秦王共同的仁慈,也正是这些“仁慈”才让秦国不至于陷入“悲痛”后再次陷入到“灾厄”之中。
须知,为何古代的国君,尤其是战国时期的国君崩殂是一件大事,甚至是能够影响到黔首的大事?
因为黔首需要为王戴孝,并且禁止一系列的劳作、娱乐等等。
可以说,一位王的崩殂至少会让一个国家陷入一年的停滞期,所以在接二连三的有王崩殂的国家,很快的就会衰落,而这个时代的人则是管这个叫做“天谴”。
秦国并未这样。
昭襄王、孝文王乃至于如今的庄襄王,三位王都以当初的“以天代年”之数为例,以三天代三年,且没有耽误春耕等事宜。
因此,秦国的交接并没有那么的慌乱而是显得井井有条,国内的一切也依旧在按照秦律而施行着。
这让看着秦国的其他几位国君都感觉到失望。
即便是楚王也有些失望,他以为子楚那么拼命的想要活下去,在死后也会听从“方士”的建议而大肆操办,并且重新启用“人殉”制度呢。
要是问为何“楚王”这么清楚,那是因为子楚、子楚的“母亲”华阳夫人身边的“方士”,以及夏姬身边的方士,都是楚国出身,毕竟楚国自古以来便是这些“迷信”的根据地。
楚国境内的山野神灵,比中原大地的神灵要多得多。
至于那些“方士”手中的丹方,也是从楚王手中而来,或者说是从楚国王室手中而来的。
这才是“子楚”之死的真相。
当然,楚王并没有想要害死子楚,他只是想要让子楚能够更加亲近楚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