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东西遥望,一如当年(2/4)

于此同时,大汉天子宣布拜丞相署内吏“卢钦”为大汉左丞相,位居大汉丞相诸葛亮之下。

这是经过数次博弈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诸葛亮代表着大汉以及诸葛氏的利益,而卢钦则是代表着大汉以及卢氏、谢氏、王氏等诸多世家的利益。

与此同时,丞相署内吏空置的时间也没有持续太久。

盼同元年三月,天子诏令,宣布任命魏王“曹髦”为丞相署内吏、加拜司空。

丞相署内吏早已经不是大汉最开始那个时候的“小吏”了,事实上,丞相署内吏已经成为了和左右丞相相差无几的官职。

在曹刘合流之后,许多事情开始发生改变。

比如大汉朝廷的官员制度,几乎已经替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十分明显,便是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让人知道各种官员等级的区分。

诸葛亮等人耗费了数个月的时间,终于整理出来了一套还算是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官员制度。

其中“司徒”“司空”“太傅”“太师”被列为“正一品”,但却是虚衔,就是这个名头只有一个名头,从此之后没有什么真正的职权了。

但他们却是货真价实的“正一品”。

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则是同样被列为正一品,而且是实权正一品。

已经被扩充到“三十六卿”的“卿”级别官员,则是被列为“从一品”,而各地的“州牧”则同样是“从一品”,这也代表着京官高人一等的时代暂时过去了一点点。

这是一件无法改变的事情,天子脚下的官员、朝廷的官员,就是比地方的官员要高一点点。

当然——这仅限于“三品”以下的官员。

因为三品以及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已经是“封疆大吏”了,甚至有些人觉着哪怕是在地方当一个二品,都比去朝廷内部担任从一品要强得多。

而中正官这个在特殊时期下产生的特殊官员,则是被单独的拎了出来。

大汉原本的势力与曹魏的那些顶尖世家们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讨论,诸葛亮之所以会这么长时间才拿出来这套官员制度便是因为这一点。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将“中正官”拎出来,设置一个“中正署”。

中正署类似于后世的“吏部”,负责审核、调迁官员的任命、升迁、与贬谪,中正署中的官员都叫做“中正官”,没有大小之分。

大中正署设置一位“大中正”,也就是“中正署署长”,其下设置两位“小中正”,则是“中正署少卿”。

中正署署长大多数会被加封一个“正一品”的虚衔,但却并不是“太傅”这种有较强意义的虚衔,而是如“紫金光禄大夫”这样的荣誉虚衔。

曹刘合流浩浩汤汤,直到盼同元年的冬末,这一场合流才算是真的结束了。

天下于是再次形成了“东西遥望”的态势。

就如同当年高祖皇帝建立了大汉之后,再次灭掉了楚汉争霸中的“楚霸王”,而后与秦国形成了东西遥望之姿态一样。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大虞与大汉,大汉与大秦。

谁是大秦?谁又是大汉?

谁也不知道这一点。

如果说如今的大汉是当年的“大汉”?那也不对,因为如今的大汉已然腐朽,相当于过去的“大秦”。

如果说当今的大虞是当年的“大汉”?似乎也不太对,因为如今的大虞占据着的大多数是当年大秦的地盘。

而且——在当年秦末的时候,大秦的地盘其实事实上已经变得很少了。

就和现在的大虞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