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五丈原上的秋风(2/5)
战争无可避免,人们总要为这些付出一定的代价。
盼同六年
战争持续的第三年,双方死伤惨重,而这一场战争还在继续。
倒是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在诸葛亮于五丈原与大虞决一死战的时候,一个不入流的小世家的子弟在朝堂上表示诸葛亮其实是大虞派来的奸贼,所以才会这么坚持战争。
他表示自己发现了诸葛亮的大秘密,诸葛亮曾经在陈氏门下学习,而陈氏如今看似是中立,实则是表示支持大虞的,所以诸葛亮是陈氏派来消耗大汉国力的。
这位十分勇敢的官员的名字历史中特意花费了数百个字迹记录下来,他也算是名垂千古了,至少比当时朝堂上站着的一部分从一品的“三十六卿”还要强大——这些人中除了少部分做出利国利民之类大事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在历史书籍中,被人渐渐的遗忘。
史书中,用极其简单的话语介绍了这位勇敢人的下场。
“盼同六年,蒙谤亮于朝,帝大怒,夷之。”
“又明年,帝之怒不解,掘其尸,鞭之。”
短短的两行字写出了这位勇士的下场。
刘蒙在朝堂上诽谤诸葛亮,皇帝非常生气,直接将刘蒙夷三族了。
什么是夷三族?
父、母、妻,也就是你父亲这一族所有人、你母亲这一族所有人、你妻子这一族所有人。
当然了,关于夷三族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这个夷三族是“父母、兄弟、妻子”这三族。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只要牵扯到夷三族处罚,那么必然是人头滚滚,数千人是挡不住的。
而下面这句则是更有意思。
“又明年”,也就是第二年,“帝之怒不解”,皇帝的愤怒还没有消解,意思就是皇帝还没有消气,“掘其尸,鞭之”,皇帝把他挖坟,尸体挖出来,鞭尸。
连起来就是过了一年了都,皇帝还是没有消气,越想越气,最后干脆把这人的尸体挖出来鞭尸了。
这是多么大的仇恨啊,一年了都不能让皇帝消气?
甚至还要做出鞭尸的举动?
要知道,在原本的华夏历史中,皇帝都是要脸面的,唯一一个在臣子死之后还不解气,直接把尸体挖出来鞭尸的人是太宗文皇帝,也就是李世民、李二凤。
他鞭尸的对象是——魏征。
虽然魏征确实是挺活该的。
但这也让李二凤背上了一个晚年昏庸的名声,大多数人诋毁李二凤的时候,都是说他早年囚父杀兄、晚年鞭尸忠臣良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