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五丈原上的秋风(4/5)
而这些嘲讽,在数百年之后,全都化作了飞灰。
因为在数百年之后,陈氏之下,最顶尖的世家只剩下了两个——王谢。
他们虽然没有如同原本的历史中那么的辉煌,但他们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版本的历史中,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们依旧是“王谢”。
在这个时代之后的数百年后,那位著名的诗人依旧写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虽然当时的“王谢”依旧是大世家、大豪强。
别问为什么以“王谢”为典故,而不是以“陈氏”为典故。
因为那位诗人还没有觉着自己活够了。
写诗用典故嘲讽王谢两句,那只是“文人雅兴”,但如果嘲讽陈氏.
千年前的“刘蒙”便是下场。
盼同九年,战争依旧在继续。
而在这一年中,大虞和大汉之间的谁能够胜出、谁又会失败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了。
大虞在战争中浴火新生、国家境内诸多流派萌发,万物就像是感受到了春天一样的发展,在大虞境内,农业、工业、手工业等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这是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鼎盛的时代。
一些西域的蛮夷逐渐的迁徙到了中原大地,当然了,与历史中“民族大融合”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融合显然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
男性蛮夷们以娶到一位汉人女子为荣幸——还必须得是蛮夷中的大贵族,且这种大贵族一般在娶到汉人女子之后,就不再纳妾。
而女性蛮夷则是以嫁给汉人男子为荣,甚至不少贵族蛮夷女子带着高昂的嫁妆,嫁给贫穷汉人士子的。
民族的融合,就在这种平和的环境下持续进行着。
大虞境内的汉人对这种变化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蛮夷们带来的新生活方式、新的耕作方式、新的一些工具、食物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也正是在这一个时期,华夏主体民族——汉族,完成了与蛮夷们的“融合”。
这是汉族文化与汉族血脉的“包容”之处。
而这种融合显然是引起了西域一些国家的不满——毕竟一些人带着钱和人都跑了,他们的国家怎么办?
但他们也不敢因为这个,就朝着大汉、大虞发怒,所以这些西域国度的国王一方面卑躬屈膝的对两国天子表示“臣服”与“请求”,一边对自己国家内的百姓加大管束。
为什么要求情?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敢在大汉、大虞不同意的时候,就阻止这些人进入大汉、大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