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与雨后小故事(2/5)

看到天水郡夫人在宫里当枢密使,居然产生了应激反应…

那我要告诉你,唐代内教使、内给使、内文学博士、中律令(主持宫廷司法)、赞拜官(相当于外朝通事舍人、尚书谒者)、乐悬令、御衣使、膳食使、鸡食使、辟仗使等北司官职也多有女人担任,是不是更接受不了…

我喜欢陕历博馆整理出版的几本考古学成果。陕博日历、陕博册、唐壁画、唐遗宝、半壁江山,对唐代的生活、艺术介绍的挺清晰。还有一本书,是大同学者闫亮的《唐代冠服图志》。几本搭配食用,对唐代的印象就立体了。有孩子的读者,可以买来给小孩看看。

四,枢密使。

答:先说结论,和宋朝的枢密使是两个东西。首先,中唐以后中央政治模式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专军政,内外事务,无所不统,无所不管,决策、审核、执行三权合一,负责统率朝廷干活。为防止专权,一般同时至少有两个宰相以上。

具体划分到事务上。

会有一名威望最高的宰相,加太尉或司空、司徒三公衔,以之单独分管度支、盐铁、租庸、铸钱、税收、转运等各项财政工作,兼领监修国史,主持实录、列传、起居注。兼领太清宫使,领导礼乐祭祀。财、史、祭就是这个宰相的工作中心与重心。

很显然,这个人做不到天天在皇宫、在三省、在长安。风里雨里,行踪不定。

剩下的宰相,主持三省、朝廷常务。加“判度支”者,就要帮忙协助处理度支司工作,称勾当度支使。加“判三司”者,则协理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事务,可以视作是三公宰相的副手。

宰相都很忙,圣人要见他们,怎么见呢?答:挑时间约见面。

接着,这几位宰相,会把自己处理的各种事按性质以状、制、表、书、文、诏、奏、意等八种格式上报中朝。接着,枢密院接收卷宗,对其进行整理分类,然后拿给皇帝。行则行。不行则打回复议。

按制度,都需要皇帝一一过目。但事实上,皇帝根本忙不过来,大多是走个流程,看都不看或草草一看,就盖章转回给你了。

同时,皇帝通过枢密院、翰林院,遥控、指挥朝廷干活。

有难言之隐,有不打算与朝臣商量的,有不满意的,要中断某个事件流程,皇帝把意思给枢密官描述明白,枢密院草拟成文案,转发给相关执行单位、执行人。是为宣王言。

第二是内命。所谓内命,即是需要走手续,以正式的、诏书的文件流形式命令有司的事情,或者是打算不通过任何人,要乾纲独断的,也是把意思描述给枢密院,由其笔录,然后到翰林院,让当值学士起草。起草完毕后,当场带走,再转发到责任单位、责任人。

或者把翰林学士叫来,现场写。

唐代宦官干政,就是通过王言、内命这两个途径。以军权作为枢密使名分的支撑,代替主子指挥朝廷、群臣干活。

这也是唐代中官弄权的流程。

而不是什么事中官自己上手,太高看他们的智商了。

这世上有个逻辑,一个蠢货无法从聪明人手里夺走权力及其他。

为什么田令孜谋求与李克用、王重荣,北司爷爷告奶奶挑选朝臣去?

难道是不喜欢用中官当使者吗?因为嘴笨,文化少,碰到大场合,说不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