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2/5)
这就是唯心识观的整个思想──唯识所现,唯识所住,唯识所变三个内涵。
己二、开显真实(分三:庚一、值佛禀教。庚二、依教修证。庚三、牒证结答)
前面的整个圆通,佛陀所开显的,都是在破妄,破除对假相的执取。以下的耳根圆通它偏重在对真实心性的观照,以观照真实来破妄,对于真实的发明就比较详细了。
庚一、值佛禀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修耳根圆通的值佛禀教:他是遇到了佛陀而禀受教法,当机的菩萨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有两层含义:
首先,从因地上来说──因为这位菩萨在因地当中,依止耳根的反闻闻自性而证入圆通,从耳门而入,所以叫观世音。
其次,从果地的妙用来说──这个菩萨在救拔众生的时候,他是靠别人称念他的圣号,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就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所以在果地上,菩萨是寻声救苦,从音声当中来救拔众生,所以叫观世音。
这位菩萨即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说:我回忆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在无数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是古佛观音——观音如来。我在那个时候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这时候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修三昧的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蕅益大师说:什么是闻慧呢?听闻法义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听闻到《楞严经》法义之后,知道…原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刚开始是一种信心,所以闻慧本身没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哦,原来我心中有一个家,但是你还没有回家,你知道有个家。
二、思慧──安住真如,调伏妄想,你开始念念起观照了,遇到事情你不再马上住下去了,你遇到事情,先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问你自己你当下的念头,是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做回光返照的功夫,把我们一念心,安住在真理,先把心安顿好,再来处理问题。
三、修慧──就是旋根脱尘,断惑证真,加上禅定的加行,开始断惑证真、脱离外尘、脱离六根。
这就是整个修学三昧的次第——闻慧→思慧→修慧三种次第,这是他过去一个简单的因缘,再看他的依教修证:
庚二、依教修证(分二:辛一、总叙圆修。辛二、别明破阴。)
依止闻思修入三摩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辛一、总叙圆修
先看第一段,拢总的叙述他整个修学的方法: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耳根圆通的重点,就在这一句话──初于闻中。
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就是:要把心带回家,把生灭的、妄想的心,一个住在事相的心,回归到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个离相的心性。但是问题是──心性是无相的,你怎么观呢?所以肯定要借假修真。这里他所假借的是什么呢?闻。
闻是什么呢?
比方说──我们现在请维那师,敲一下引罄…锵…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要住在声音,你回光返照,你为什么听得到声音?能听是谁?听声音的是谁?把那个谁找出来。说:为什么桌子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你就听得到声音呢?闻,因为我们耳根当中有个听闻的功能,你就从那个地方进入。生死凡夫是从闻里面出来,听到声音就向外攀缘──住在外境,然后被外境绑住,不得自在。
这里的初于闻中──就是从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然后反闻闻自性,从这个地方去找到我们的家。怎么找呢?入流亡所。前面是讲那个门,那么这个门进去以后,怎么办呢?入流──就是观照真如,叫入于真如之流,不是入于生死之流,入于法性真如之流。那么入流──指的是它的观照的智慧;亡所──是指它的一个所破的执取。什么叫所呢?就是五阴──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执取的心叫做所。所以他念念正念真如的时候,就把他对五阴的执取消灭了。
我们看附表第七:
耳根圆通就修这一句话──『入流亡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