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4/5)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尽闻不住──第一个尽,指的是动词穷尽;穷尽这个闻,这个闻是感受。这等于是把前面的文再重复一次…尽闻——穷尽对于感受的执取,把这个执取给消灭了、穷尽了,叫尽闻。不住,就是你内心不生满足之想,你继续的回光返照、继续的走回家,不要住在这里。
到最后有什么好处呢?觉所觉空。我们一个人感受消灭以后,就产生一个觉──灵灵觉觉的一个明了的心现前,这个就是你的想象,这时候觉所觉空──能觉的心跟所觉的境,都把它空掉,就是把你心中各式各样的想象,也把它消灭掉,或者说把这个想给放下。当我们把这个想放下以后,古德说是如鸟出笼啊,生死自在啊!
净土宗的祖师说──我们凡夫的想象,不管你怎么想,想好的、想坏的,一定跟贪恋娑婆有关系,一定带有一种贪恋的心。所以我们要建立对净土的想象,第一个先把娑婆世界彻底的放下,然后重新再提起来。
壬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这更微细了──行阴,这个行阴就是内心的一种生灭的造作: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空觉极圆──是承前面想阴的文。空就是空观的智慧;这个觉我们前面说过,觉结就是──想阴。他把跟想阴相应那个觉,空掉了,而且空到一个圆满(极圆就是圆满)。对于心中那个灵灵觉觉的觉心,是彻底放下了。那么觉结一破坏,空结现前,类似那种无相的虚空的相状现前,这个空就是──行阴。
这时候空所空灭──第一个空,是空观的智慧,把这个所空,对这个空相的执取,也消灭了。那么空相消灭以后,这个时候是什么相貌呢?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有为的生灭之相就没有,这个时候无为的不生灭相现前。但是这个无为的不生灭相还不是真如,它还是识阴。
行阴──是我们整个生灭因缘当中的所有的动力。生命的水流为什么不断在动?就是因为有行阴,这个行阴是一种很微细的执取。要以净土宗来说,带业往生,你把想阴消灭了,你肯定就可以达到临终的正念,不一定要破坏行阴。当然圣道门那这五关都要破,但是你今天以净土宗的角度,你只要把贪恋娑婆的想法放下,就可以。所以净土宗它是带业往生的,它是不断惑的。净土宗要你把外境放下、把感受放下,把心中对娑婆世界的想法放下,然后再提起佛号,基本上你是临终正念分明是可以做到的。
壬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识阴──就是那个寂灭的相状: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那么忽然──这是一个关键。这位菩萨从一路走来──放下了外境、放下了内心的感受、放下内心的想法,也把那个依稀彷佛空的相状也放下了,这时候寂灭现前,内心当中一片的寂灭。这个菩萨还是不能住,因为你还没有彻底回家,所以他继续的回光返照,他还是问这个寂灭相: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突然间,在打坐的一念寂静心当中,啪!一念无生的智慧现前,最后就把那个寂灭相…那个假相也给破坏了。超越世间的有为诸相,也超越出世间的寂灭的无为诸相。十方圆明是指他的功德──一念心性就是指的十方圆明,这种大圆镜智,真俗双照,他的心性开始对一切法观察即空、即假、即中。那么在一念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中,他内心成就两种殊胜的功德:
一者,上契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他能够跟十方诸佛,分享无量无边的常乐我净的功德,本来微妙、本来觉悟的一念心性,跟十方诸佛具足无量的安乐。这个慈力,就是有成就安乐的力量,这是约──自受用。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那么他又有一种大悲心,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能够拔众生苦。也就是说,他能够作普门示现,他能够变成一只蚂蚁来教化蚂蚁,他也可以变成无量无边的相貌,来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佛菩萨的心,他是超越的:第一个他通于佛陀。第二个通于众生。通于佛陀是约着他自受用,他能够跟佛陀三乘共坐解脱船,共同安住在一念心性的解脱船当中,但是他又同时能够跟众生产生感应来救拔众生。
庚三、牒证结答
这个十方圆明有什么好处呢?
正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兼明授记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结示名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