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我是见过八百追十万的男人(2/4)

所以这回背盟,饶是孙权都不好意思再次拿自家对荆州的“合法所有权”一事做文章。只能拿“关羽擅取湘关米”这个千里偷粮的理由作为出兵的借口。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吴这就是几乎不加掩饰地背弃盟约。白衣渡江、策反糜芳等人,然后孙权、吕蒙亲率大军要来砍刘备的左膀右臂。

要不是游沧天及时出手,关羽也确实是要被孙权给砍了。

说起来,“背盟”这种事在汉末乱世中真的挺常见的。比如十八路诸侯前脚还在一起喊着讨董,后脚就相继发生刘岱偷袭东郡桥瑁、袁绍吞并冀州韩馥等事。

孙权这次偷袭荆州,性质最恶劣的还真不是背盟这件事,而是太上不得台面的“白衣渡江”,以及他居然真把关二爷给砍了这两件事。

汉末时期,虽然群雄互相攻伐,征战不休。但大部分时候都有底线可言。

若不是像袁术这样登基称帝的篡逆之辈,基本上都不会想着要致对方于死地,仍保留着从春秋战国时期一路传承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

比如韩馥,袁绍就没杀他,只是他自己太胆小,被吓得跑去厕所里自杀了。

还有孙策下江东时的对手,会稽太守王朗也是战败被俘。孙策虽然砍江东世家如割草。可是对王朗却没有胡来。等朝廷的征召到了,王朗便大摇大摆地北上任官。

以至于到了演义后期,还能跳出来跟诸葛丞相唱一出好戏。

豫章太守华歆归降后,不管孙权多有诚意,他就是不愿为孙权效力。最后孙权也只能捏着鼻子送华歆去北面投靠曹操。

在汉末三国,“投降”跟“投靠”真的不是一个意思。“投降”可以只是放弃抵抗,减少伤亡,不一定说就要帮对手做事。

刚被关羽打败的于禁便属于这种情况。他带兵投降了关羽,但不管是关羽还是于禁,都从没想过这投降的三万兵马,可以转头就帮着汉军去打襄樊。

偏偏就是他孙权破坏规矩。背盟不说,还离谱到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把人家刘备的二弟,堂堂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给砍了。

夺取荆州还杀了关羽,这跟要杀了刘备有什么区别?

别忘了刘皇叔也是奔六的人。孙权夺荆州后还一定要砍关羽,与其说他怕留后患,学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戏码,来个“二气刘备”,直接送汉中王归西,可能性或许还更大。

作为一个一辈子都在玩制衡手段的人,孙权绝对能想到这种后果。

现在退兵,把到嘴的地盘吐出来,然后跟刘备求和。在关羽没死的前提下,刘备或许会接受和谈,但下次是谁背盟就不好说了。

至少东吴的十万大军从此以后,是再也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合淝浪了。就算刘备肯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活着的关羽也不可能接受忍一时风平浪静。

更别说刘备的个性有时候比自己两兄弟还要刚烈,肯不肯吃这么大的亏,真的很难说。

既然退兵求和也讨不了好,孙权觉得就没必要这么多此一举了。关羽想掀棋盘,那他孙权把棋盘按住,让他掀不动不就行了?

想得很美,但做起来孙权自己也知道不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