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愚昧(3/5)
或者说,还差的远。
赵长启今天来,主要还是为了查实验设计方面的资料。
很多人说起科学,总会下意识想起一副画面——一个科学家,拿起一个试管架,在眼前晃动。科学就是设计实验,实验就是验证科学。在科学史上,几乎每一个重大成果的发现背后,都会有被津津乐道的那些实验故事——居里夫人从巨量矿石中提炼那一克镭,卡文迪许通过扭力的放大计算出引力常量,爱因斯坦相对论里的双生子佯谬,当然,还有著名的一个科学界实验名词,也是被无数次引用过的一个思维实验,薛定谔的猫。
不管这些实验是真正在实验室里,一点一点记录测量的真正数据也好,或者只是在脑海里,逻辑推演的某种形式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一种办法,直接把某个猜测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实验完成对立——真理往往隐藏在海量的猜测中,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思路,就是把所有这些猜测或者物质,通过某些方式进行筛选,最后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思路,就是一个高效率的过滤器。最好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现有信息从过滤器的这一端进去,另一端就产生一个无可置疑的结论。
赵长启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它”是什么东西。但这个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在语言学上,要判断一个“类智能”,或者简单来说,要判断一个人,往往直接观察他是最不靠谱的——精神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人是不是精神病,他自己是说了不算的,某个特定的人说了也未必算,最有可能的是,这个人周围的所有人都说他是精神病,那哪怕他是正常人,也肯定会被送去医院检查。
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了解大家眼里的“它”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目标听起来很简单,就是听大家扯吗。但其实不然。如果只是让每个被问的人自由发挥,就像QQ群里那样,那只能得到一大堆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还有更多时候,得到的答案完全驴唇不对马嘴,就像那个著名的网络笑话: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