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内书堂【求首订】(2/2)

.......

乾清宫东暖阁:

当张忠抵达时却被告知朱瞻基正在见杨士奇等内阁大学士。

张忠无奈只好等在外面,所幸身边还有司礼监太监金英。

“为何公公没有在里面伺候陛下呢?”张忠见金英时不时向暖阁内瞧上一眼,不由疑惑道。

金英闻言,一摊手,苦笑道“因为陛下与大学士正在谈内书堂一事,而此事涉及到宫中內侍,皇爷便让我出来了。”

张忠听闻内书堂不由一愣。

据张忠了解,其实在永乐时期,皇帝就已经开始对小宦官进行培养和训练,只不过并未正式化和制度化。

那时对幼年宦官的培养,目的是为皇储准备能处理文字的秘书人才。

等到了宣德年间,朱瞻基正式设立内书堂,并命翰林官专授內侍读书。

朱瞻基此举为的便是能让身边的內侍更好的行使批红,为他减轻政务上的负担。

事实证明批阅大量的奏章是一人难以办到的。

曾有人做过统计,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为例,八天时间里,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份,合计三千二百九十一桩事情。

平均下来,洪武皇帝朱元璋每天要看两百份奏报,处理四百多件事情。

如此繁多的政务,即便朱元璋精力过人,也应接不暇,心力交瘁。

要知道朱元璋的权利欲是极强的,凡是他自己能做到的,绝不假手于人,为的便是将权利能集于他一人之身。

可洪武皇帝毕竟是开国之君,是吃过苦头,受尽磨难的,他能忍受案牍之苦。

但朱瞻基这个太平天子却是不愿意的。

于是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

正所谓“每日章奏文书,自朱瞻基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拟的字样,用朱笔楷书进行批阅。”

张忠想到此处,看着身前神色焦急的金英试探道“杨士奇等内阁大学士对于内书堂是什么意见?”

“哎!”

“不同意。”金英叹气道。

“我就不明白了,他们内阁有票拟,我们司礼监掌批红,都是为了皇爷服务,何苦为难彼此呢?”金英颇为气恼道。

张忠闻言不由心中嗤笑一声,他倒是能够理解杨士奇等人为何对设立内书堂有意见。

内阁之所以不断有新的人才进入,依靠的便是翰林院这个人才储备库。

而司礼监虽然开始执掌部分批红,但是毕竟那些太监出身低贱,大多不识字,使得他们很难完成批红的任务。

可若是内书堂正是设立了,司礼监也会有了自己的人才储备库,这以后将会培养出更多的通文墨的內侍。

到那时司礼监便真正成了气候了,能够与外朝的内阁相抗衡,甚至因为內侍更靠近天子,票拟也将受制于批红。

张忠想到此处,心中不由五味杂陈,思绪纷飞。

ps:首订很重要,求大佬支持!

今日不打烊,这是第一章,八百楚继续码字,继续更新,竭尽全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