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漕运改革【求订阅】(2/3)
“如今漕运采用的是支运法虽然比起以前的海陆兼运强了不少却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陈瑄皱眉说道。
“漕粮不是走运河吗?怎么还能海运?”张忠闻言诧异问道。
“永春伯以前没有接触过漕运,不了解也是正常的。”陈瑄闻言耐心解释道“本朝建国之初,经过元朝末年的dòng • luàn,运河已经荒废,太祖皇帝建都南京,依靠江南,便能够满足朝廷所需,当时南粮北运也多是支援北方边疆与辽东卫所军队,所以一开始实行的是海运。”
张忠闻言微微颔首。
陈瑄见状继续说道“等到太宗皇帝即位后,在永乐初年定下了海陆兼运制度,命令江南粮食一由海运,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
“但是海陆兼运成本较高,海运多风涛之险,陆挽颇为艰苦。”
“后来太宗皇帝有意迁都,便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建议,命令工部尚书宋礼等人赴山东疏浚会通河,直到永乐十三后,漕运贯通,便废了海陆兼运,南粮北运依托于漕运。”
“是呀!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条漕河才显得至关重要,正所谓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三月不至,则君相忧,六月不至,则都人啼,一年不至,则国有不可言者。”阮安听陈瑄说道此处方才感慨说道。
“我记得支运法不是你向朝廷建议的吗?为何如今又说此法不妥。”阮安疑惑道。
“哎!”
“我也是思虑不周,等此法实行之后方才发现弊端。”陈瑄苦笑道。
张忠听闻眼前两人谈起支运法,不由想起前世在书上看到的相关介绍。
所谓的支运法便是按照规定,南直隶苏、松、常及浙江杭、嘉、湖等府以及江西、湖广等地应纳漕粮,由民运至淮安常盈仓交收,镇江、庐凤、淮扬等地应纳漕粮运至徐州广德仓交收,徐州并山东兖州等府漕粮运至济宁仓交收。
然后,分别派遣官军就近挽运漕粮,“自淮至徐以浙、直军,自徐至德以京卫军,自德至通以山东、河南军”。
这种由运河沿线官军以次递相转运漕粮的方法,就是“支运”,每年运输四次,可运粮300余万石。
“具体有什么弊端?”阮安继续问道。
“漕粮支运法施行后,与原来海运和水陆兼运相比,既无海运之险,又无陆挽之劳,这的确很好,但是此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陈瑄神色复杂道:
“就比如苏、松、嘉、湖等地原有100万石漕粮运往附近的太仓以备海运,而支运法的推行取消了海运,这些漕粮便要全数运至淮安交纳,由于路程遥远,百姓多辛劳,而且往往因为要运粮而耽误了农时。”
“你既然发现了弊端,那么可想出解决之法了?”阮安肃然问道。
“还没有。”陈瑄一摊手苦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