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自生火铳(2/5)
马铖听刘本忠这么说才知道燧发枪在明代叫自生火铳,这个名字到很符合实际。
一会儿的功夫下人拿来一杆和鲁密铳差不多的火铳,马铖拿过来一看,这杆火铳果然没有火绳,而是用一个夹子夹住一个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燧石击打击砧发出火花,然后引燃传火孔的火药,最后点燃枪管中的火药,完成一次击发。
马铖试了试扳机,力道很足,看来明朝已经能仿制出有弹力的钢片。
“不错,这杆燧发枪是你们仿制的吗?”
“大人,这杆自生火铳是由兵部侍郎毕懋康于崇祯八年所造,咱们这里也能生产,就是里面的弹片太难生产,需要捶打千次才能制成,所以每月只能制造十杆!”
马铖听刘本忠这么说大吃一惊,没想到明代就有能人研制出燧发枪,为什么到清朝末期还是在用火绳枪?
这杆自生火铳和欧洲的燧发枪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没有挡风板,所以在风雨天作战火力会有所下降。还有欧洲成熟的燧发枪用的是弹簧,明代工艺不行只能使用弹性钢板,虽然力道上比弹簧大,但是耐久度的上就不行了。不过虽然有区别,但是这种自生火铳有一切燧发枪的基本特点,所以在射击速度远远超过火绳枪。
当年毕懋康在兵部侍郎的任上,感觉火绳枪射击速度实在太慢,在野战对上蒙古骑兵基本上只能打上一两枪,所以毕懋康苦心研究,终于研制出不用火绳击发的火枪,并且将制造方法记载在他所编写的《军器图说》中。不过当时已经是崇祯八年,整个北方被流寇闹得不成样子,再加上东北的满清也在闹,朝廷实在没有钱为军队大批换装这种利器,所以这种自生火铳一直存在于设计图纸上。
大明灭亡后,满清占据中国,满清统治者害怕人口庞大的汉族重新掌握这种利器,所以将《军器图说》焚毁,到道光年间开放书禁,才再版出书。不过当时中国已经落后西方太多,根本不是一件两件先进武器就能追赶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