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自生火铳(4/5)

马铖让这些铁匠先建一个铁厂,自己再看看有没有改进空间,钢铁产量至关重要,如果钢铁不能保证,马铖的工业化完全是痴人说梦。

明代在洪武初年就能达到年产一千八百万斤的铁,这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第一的。不过明代铁产量虽然第一,但是一些高精端材料就不如西方了。

明代的钢铁冶炼流程,已经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的地步。这是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这种连续生产的工艺,已初具组合化生产的系统思想,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能耗。

在明代的《天工开物》里面描述的炒铁炉,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下半发明的搅炼炉。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而中国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可以往生铁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炒铁手比较容易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

此时中国的铁种类定义与后来不同,这时炒铁炉炒出来的所谓熟铁,是所有含碳量2%以下的铁,也就是说,根据后世的熟铁与钢的定义,这个熟铁的意义同时包含了后世的熟铁与钢。只是为温度不够,不管是炒钢或炒熟铁,炒出来的都是半固态糊状钢块、铁块。

当时中国唯一还没有达到的就是冶炼液态钢水,并因此进行精细的成份调配的程度。因为只有将钢加热到液态,才能自由且精确地控制其中的碳与其他元素的比例,百锻钢、灌钢,甚至熟铁渗碳钢等都是不可能做到精确调控的。

最后,只有炼出液态钢,才能够混合其他合金造出合金钢,并且用铸造或者卷轧的方式快速生产钢材。明朝时期的中国已经达到钢铁冶炼的世界最尖端水平,但还差临门一脚,还没有到能够把钢融化成钢水的程度。

马铖将这些工匠交给马顺,就带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自己家。

这几天马铖因为新军的事累得够呛,整个新军都是草创。所有事情,从士兵的训练到军营的整修,从武器装备到军服军帽,从后勤补给到每天吃什么都是马铖在管,好在这几天下来军中各级基层军官都已经适应了自己的角色,马铖也终于可以松了口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