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章 潜龙计谋间闻人 伪燕党争失大将(2/3)
张车儿到洛阳,也不归军中,只潜藏洛阳城中,打探皇甫照、汪谦等消息,一日得以探知汪谦在家,张车儿趁夜遂前往汪谦府前,说自己是房围部将,有机密事要见御史大人。
原来燕朝党争分为两派,一派是皇甫照、汪谦为首,一派是归海卫、闻人亮为首,各自培植势力,互相倾轧。房围等十营将领乃是皇甫照、汪谦所推荐,而闻人策是归海卫所推荐,又是司空闻人亮之侄。皇甫照、汪谦与闻人亮、归海卫在燕朝貌合心不合。见闻人策受重用,十营江陵皆折损殆尽,己方势力便大为削弱,心下难平。皇甫照、汪谦屡次弹劾闻人策,公孙霸因为闻人策善于用兵之故,虽见二人弹劾,却仍然用闻人策。
汪谦闻报,遂命张车儿入见,问道:“你今来见老夫,有何机密事?”
张车儿道:“回禀御史大人,潜龙相慕皇甫丞相与御史大人,特命在下携带书信拜会。然经过潼关,被镇西将军所获,搜出书信,怀疑末将与贼军私通。”
汪谦道:“你从汉中伪王处逃回,形迹可疑,镇西将军盘查,理所当然。有何可说也?”
张车儿遂道:“末将在贼军军中,偶然发现一天大机密事,今不敢不告之御史大人。”
汪谦惊问道:“你且说来,是何天大机密事。”
张车儿道:“末将曾无意中听到潜龙与人言:闻人镇西虽然有九万大军驻守潼关,然而不过摆设而已。只需吾计策得逞,闻人镇西便率众归诚吾麾下也。——末将不肯信,于是趁贼军审问之机,诈言借机献策。潜龙便亲自来审问末将,末将虚言归顺,潜龙信以为实,出具闻人镇西将军与其交通书信,末将视之,果然是闻人镇西手迹,且有镇西将军大印在上。”
汪谦闻言沉吟,良久才对张车儿道:“你既然探得如此机密大事,甚为有功。吾将奏知陛下赏你。”嘱咐其保密,勿要外泄,又自赏张车儿黄金十两,张车儿欢天喜地而去。
汪谦遂前来见皇甫照,诉说张车儿之事。皇甫照道:“此又无证据,恐是贼军诡计。”汪谦道:“虽然无证据,然闻人策弃天水,败槐里,又弃长安,军中多言其与贼军潜龙惺惺相惜,互相交言,数次皆不战而退。今退至潼关,如见陛下难于支持之时,突然反水献关,则大燕必然葬送此人之手也。”
皇甫照道:“吾虽然不喜闻人策领兵,然仍信其忠于陛下也。今此捕风捉影之事,不可趁此而落
井下石。如闻人策被罢黜,潼关将无人能守矣。”
汪谦道:“虽然如此,也不可不妨之。大战之前,人心难测也。”
皇甫照道:“依御史之见,该如何?”
汪谦道:“明日可奏知陛下,劝陛下派监军前往共同镇守潼关,便可。”
皇甫照道:“此论甚妥,甚合吾意。”
于是二人次日便在早朝上奏闻公孙霸,说风闻闻人策与贼军潜龙交通之事,请陛下防之,公孙霸见二人数次弹劾,寻思二人并非奸佞之臣,心中也略有动摇,便问道:“二卿以为朕该如何应对此事为宜呢?”
皇甫照道:“臣虽然不喜闻人策,既然陛下受其重任,闻人策必然有可取之处。然人非圣贤,臣恐闻人策资历尚浅,初领重任,行事有所欠缺,恐为贼军所乘。陛下需得遣人相助为便。”
汪谦也道:“纵使闻人策忠心陛下,然若大势所迫之下,闻人策一人何能抗之?陛下且派遣监军,以协助匡正闻人策,免遭贼军所诱逼。此也是为闻人镇西所着想也。”
公孙霸闻言沉吟,对二人道:“朕不可怀疑闻人昭远。”
皇甫照道:“闻人策虽能用兵,然贼军潜龙正是其劲敌。数度交兵,一败再败,今守潼关,若再不敌潜龙,陛下可还能倚仗其乎?派监军前往,一为相助,二为匡正,以免再遭溃败也。”
公孙霸闻言遂问道:“卿等以为何人为监军合适?”
汪谦遂奏道:“防守潼关,事关重大,需得陛下心腹亲近之人,方可任之。”
皇甫照奏道:“臣以为可用中常侍于仁为监军合适。”
公孙霸便采纳二人之言,用中常侍于仁为闻人策军中监军,使持节前往潼关,奉公孙霸之命监督闻人策用兵。
闻人策见余于仁奉公孙霸之命前来监军,还以为公孙霸为激励潼关燕军士气,并未想到是朝中大臣掣肘自己,于是欣然相迎于仁,对其甚为恭敬。
于仁是伪燕宫中宦者,受公孙霸见信,然其又与皇甫照、汪谦等人交好。在燕朝两党派系明争暗斗中,偏向皇甫照与汪谦。此次前来监军,亦是防止闻人策立下大功而得势,闻人策仍然不知也。
领英在长安休军十余日,哨骑探报,说公孙霸已经派遣宦者于仁为闻人策军中监军,领英大喜道:“张车儿必然得逞,今吾计以行,便可进军。”
于是集合众将,整顿三军,在长安誓师,提大兵十万人前来潼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