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圣主归天薪火传(完结)(1/2)

大汉国都,长安城,未央宫。

靖治六年十二月寒冬。

夜空中一抹残月,寒光映照城墙。

朔风凛冽,凝冻红旗。

星光点点,清辉洒落帝都。

长安城外驰道之上,一骑飞骑正疾驰而来。

马蹄声急促,銮铃音清脆。

入夜已经子时,滴水成冰。

飞骑使者驰至长安城南门外,手持符节令牌以示守门阍者,宣称有重大事件禀报天子,请开城门放行。

皇帝已经安寝。

守门阍者立即报告城门校尉。

城门校尉闻知事情重大,不敢怠慢,深夜亲自驰马来到南门,验视使者符节,得知事体重大,关系国家安危,便火速禀报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闻知急报,大惊,立即披衣起床,传令备车,深夜进长安内城未央宫中,有要事奏闻皇帝。

皇帝在睡梦中醒来,闻知司隶校尉有急事禀报,即命其入寝殿相见。

司隶校尉领飞骑使者入内,拜见汉家天子。

使者拜伏于地,呈上幽州刺史奏章,泣奏道:大汉太师、骠骑大将军、幽州刺史王腾已经于五日前病逝于幽州蓟城军中。

天子闻报,蓦然间睡意全消,心中震动,龙颜悲戚,继而竟神思恍惚,一时无语,良久才恢复常态,仰天徐徐长叹道:“朕又折一栋梁,大汉今失一庭柱矣!哀哉!”

皇帝心中悲伤,泣数行而下。

太师、骠骑大将军已逝,兹事体大,事关国家北疆安危。皇帝接得此报,不禁陷入深深忧虑之中。

……

华汉靖治6年。

大汉又再定天下,已经十年。

仍然沿袭恢复汉制,分天下为十三州刺史部,每州以刺史或州牧为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十三州州牧、刺史为封疆大吏,所任人员都为朝廷忠心鲠骨之臣,多文兼武备,才干优长,为大汉之精英。

十三州刺史部州牧刺史直接受命于朝廷,与数个郡国共同拱卫大汉,分治各州。

大汉海内平靖,国泰民安,如此十年。

然而暗流涌动。

当今天子,为华武帝嫡子,名刘政,已经即位六年,时年39岁。

华武帝刘建夏,本为前朝汉帝嫡长子,为太子,后因先皇帝昏聩,奸臣当道,为宵小之辈所不容,继而被废,贬为西城侯。

时朝政紊乱,天灾民变,继而导致天下大乱。

辽东豪强公孙霸乘势而起,起兵侵入中原,掠夺汉地,饕餮天下。

中原诸侯各自为政,虽有联合相抗,然终非公孙氏对手,被逐一击败。

公孙霸兵强马壮,将中原诸侯打的落花流水。趁势占据北方,又数年,攻陷长安,扫灭诸雄,兼并中原北方九州,篡汉称帝于洛阳。

西城侯刘建夏,为挽救汉室,中兴大汉。便在西城招收豪杰,得潜龙等人辅佐。

西城侯以西城、汉中为根据,以前太子身份,号召南方诸州并力扶汉除贼,进而取得益州、荆州,联合扬州、交州。据长江而与公孙霸相抗。

西城侯举兴汉大纛,混一东南,令公孙霸止步长江。

西城侯遂称汉中王,率东南三州军力同公孙霸交战,幸得海内人心向汉,忠臣志士相得力辅佐,与公孙霸鏖战数年,占据战略主动。

汉中王再发兵与公孙霸决战,屡破其军,恢复长安、洛阳,驱逐公孙霸于辽东,进而入长安再建大汉,即皇帝位,是为华武帝。

华武帝坐镇长安,以潜龙为丞相,总揽国家军政大事,又用骠骑大将军王腾为上将军,兼领幽州刺史,统十万强兵坐镇幽州,以安北疆。

丞相潜龙奉诏率师征伐辽东,骠骑大将军王腾为副统帅,统十万雄兵鏖战辽东一年,破公孙霸辽东十余万兵马,伪帝公孙霸覆灭,辽东平定。

王腾因战功赫赫,增加封地两万户,又加太尉衔。仍领幽州刺史,节制幽、冀、并三州军事。

华武帝在位四年,崩,太子刘政继位,又加王腾为太师。

刘政即位,是为汉正帝,正帝改元靖治,以丞相潜龙总统国事,息兵掩武,与民休养生息,力图恢复大汉繁荣。

如此数年,天下已经逐渐恢复生机,田连阡陌,鸡鸭成群,炊烟袅袅。市井繁华,道路流民已近乎绝迹。

大汉逐渐富饶。

然而东西南北四夷之族,彪悍善战,前虽然被汉朝天威所震慑,安居本地,不敢有所行动。但此时也蠢蠢欲动,萌生不臣之心。

四夷之人见汉朝日渐富饶,且已经五六年不再用兵。不免觊觎汉朝富饶,于是心生非分之想,准备待机再起事,侵犯汉地,掠夺汉朝财富。

汉朝虽然息兵掩武,然而并未废武事,东四南北四方皆有能征善战之将驻扎坐镇,汉朝王师二十余万,大半皆屯驻边境,兵精将勇,辎重充足。

四夷一时并不敢轻动。

于是各自暗中联合,交通消息,商定集合四夷之力,从东西南北四方进攻大汉,令汉朝难以招架。如此便可破汉朝王师,事成之后,瓜分汉朝土地,掠夺金帛子女。

四夷之中,以北胡最为强盛,北胡之国,原本为匈奴。

史书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匈奴在汉武帝时为卫青、霍去病大破之,后几乎又为汉所灭。

然匈奴各部,仍然有数十万众,在华武帝时候,畏惧大汉兵强,为自保计,退居塞外,十年之后,各部又完成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