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新任太守惊后辈(2/2)
却说朝廷已经任命上党郡守王扶为冀州牧,王扶等继任者前来,交接完毕便上任冀州。诏命下达第十日,河内郡郡丞顾昭带领左右随从数人,前来上党接任。
顾昭字少明,司隶洛阳人,甚有才干,青年时代便名扬中原,与河内人魏昭、弘农郡人许昭皆有才名,都为汉朝名士,时人并称为中原三昭,名声传于长安。
三人之中,魏昭年纪最长,现任东郡太守。许昭最少,时任左冯翊,为三辅官员之一。
三辅官员,即长安周边关中地区,分为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三部,设三名官员治理。权职非轻,差不多与郡守相当。
顾昭时年不到四十,亦同王扶类似官宦,自幼读圣人之书,立志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愿展胸中才干,治理州郡而报效大汉。
顾昭来到上党长子城,王扶出迎,两人皆彼此久仰闻名,今一见如故,言谈甚欢,遂结为好友至交。
三日后,王扶将郡中事物皆全部交付顾昭完毕,最后又将上党太守印绶交出,顾昭遂任上党太守。
王扶即将走马上任冀州牧,顾昭设宴,为王扶践行。郡中军曹从事习威、郡丞张奉等相陪。
席间,王扶说道:“上党为并州大郡,百姓人民众多,幸得当今天下无事,又赖诸君努力,所以年年民丰官足,赋税大成。今还望顾少明继任之后,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吾在任时候更为丰足。”
顾昭举杯谢道:“王使君是天下大材,在下岂敢比肩之?不过在下既然继任上党,必定不使上党一郡之政荒废也。王使君治理冀州,才是天下重任,任重而道远,使君不可不弘毅。”
言罢众人皆笑,继续饮酒谈笑。
酒酣,王扶忽然叹气,众人急忙问何故而叹?王扶沉吟片刻,才道:“吾观天下大势,恐难将在太平无事。”
众人又忙问何以见得?
王扶又慨叹数声,道:“朝廷行事不明,废长立幼。今又外戚宦者当权,朝政恐不能好。四方诸侯藩王,皆有背离之心。若一朝朝纲不振,不臣之人便将有不轨之举动,此必然祸乱四海。今天下正是此等形势也。吾已经担忧日久,今见在座诸君,皆大汉贤良忠臣,所以才一吐露之。”
顾昭等亦知朝政日益毁败,然此等之言,官场皆忌讳之。今闻王扶提起,皆默然无语。
良久,顾昭才道:“使君所忧国事,也不无道理。然大事自有朝廷主持,非吾辈可以决定也。为人臣者,当尽忠职事,以报国恩便可。”
郡臣张奉也道:“使君贤良,今领冀州,便是大汉之幸。使君只需治理好冀州便是,何必忧虑朝廷呢?”
王扶道:“此倒是自然。只是吾辈为朝命命官,食君之禄,不敢不心忧天下。吾今提起此言,不过是借此望诸公居安思危,不得废武事也。俗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虽然太平无事,然郡中军兵武事不可废也。吾上任冀州之后,也必当整顿冀州兵旅。上党为人口众多之郡,吾在此五年余,养有精兵万人,望少明接任之后,还勿要废之。当备不测之需也。”
顾昭称谢,座中皆心忧天下大汉官吏,今王扶此言,众人也各自心有所感触。
军曹从事习威便道:“朝廷虽然不明,但四方诸侯多半还是忠良之材。比如封刺史,忠勇为国,不避生死。今幸得封刺史为大汉镇守并州,倒是考虑及此,不废甲兵。最近又颁发给各郡命令,招募军士,一便以历练养兵,一便以卫戍边疆。下官亦愿意让犬子应召,令其前往边疆历练数年,也胜过在此郡中值守。若天下果乱,后辈也能驰聘疆场,戡平动荡叛乱有人。此是下官为大汉所能尽一份力也。”
王扶、顾昭听后皆称赞习威高义。王扶便道:“既然有此历练机会,当应召为便也。令郎乃血气奋勇之辈,今在郡中为护卫校尉,以吾观之,非其施展才能之所也。吾侄王腾,待此番探亲回来之后,我待其学业完成,必将也遣往边疆历练数年,如此才方可成就大器。”
顾昭闻言不禁问道:“王使君之侄,为何人?”
习威便笑道:“王使君之侄王腾,有万夫不当之勇。此子材能万中无一,必是大将之器。”于是便将王腾情况对顾昭描叙之。
顾昭听后不禁慨然叹道:“有此等后辈俊杰,即便天下将乱,大汉也将可保无忧也。”深奇王腾。
从此之后,顾昭便记住了王腾。后来顾昭升任并州刺史,天下大乱,王扶战败病卒,王腾便率其余部投奔顾昭,顾昭深相接纳,让王腾驻守西河郡,引以为强援,与国贼公孙氏抗衡。后来顾昭为上郡叛将刁嚣反水所害,顾昭被逼自杀之前,传遗命让王腾率兵平叛。王腾便率西河之兵,疾行军至上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乱,亲手诛杀叛将刁嚣,为顾昭报仇雪恨,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