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义名分(2/5)

话分三头。

刘备猜得不错,当他接受庞羲投降的时候;北线的李素,正在三辅之地为皇甫嵩的愚忠善后;东线的二弟云长,则已经杀入荆州境内,以“肃清道路,为讨董做准备”为名,攻打秭归县城。

先说李素这边,他为什么会被皇甫嵩喊去,这里面的远因还挺复杂。

如前所述,孙坚与董卓军之间的鲁阳、梁东两场战役,是发生在今年的八月份。

但事实上,在梁东之战结束后不久,董卓就觉得雒阳不稳,八月中旬正式决定把汉献帝西迁长安——上半年董卓已经陆续把一部分朝廷机构迁移过去了。但正式、彻底迁移,还是以孙坚的梁东之战为标志,促成了董卓的决心。

另外必须澄清一点,皇帝的迁移在先,后续的百姓迁移、挖掘雒阳周边历代皇陵等等行径则要晚一些。

而至今为止董卓也还没有烧毁雒阳城,因为大军还在雒阳周边继续与讨董联军作战,所以城市周边设施董卓军自己也要用,放火一般都是最后一步,要军队都彻底走的时候才放。

在演义里面,似乎劫迁天子、迁移百姓、掠夺财物、开挖皇陵、焚烧洛阳是一气呵成的,几句话就完事儿了,实际上是个大半年、分阶段的过程,每隔几个月才推进一步。

东线酸枣盟军阵营里的曹操,是在得知了孙坚的梁东之战结果、以及听说董卓正式把天子迁走、并开挖东汉先帝陵寝后,大约在九月初,才决定率军西进与董卓一战。

袁绍联军照例绝大多数人都没鸟曹操,但鲍信、张邈还是助战了。鲍信派出了全部人马,张邈派出了一部分兵力。

两军最终在成皋、荥阳血战一场。由于徐荣被提前调走了,这次对付曹操的将领也换了吕布和张济、樊稠,但董卓军的兵力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最终的结果是曹操依然被击退,但并没有像原本历史上那么惨,好歹还能收拾残部撤退,卫兹赞助的五千兵马撤回来两千多人,曹操本人也没沦落到需要弟弟曹洪“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让马的惨状。

这不是曹操指挥能力不行,实在是卫兹花钱新募的士兵素质,远不如久战多年的西凉军老兵精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