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义名分(4/5)
李素至今还是使中郎将衔,故而在皇甫嵩面前以军职自称。
“不必多礼,此番前来,目的你也知道了。我很快就不是车骑将军了,不用跟一个老朽计较。”皇甫嵩今年刚刚六十岁,距离李素一年前见到他时,却头发都白了不少,显然是忧虑所致。
李素当然也要再劝一句:“末将所见,与令郎相同,还请车骑将军三思!”
皇甫嵩一摆手:“此事不必再说!我已年过花甲,诸子皆不成器,唯求以忠义汉臣之名了此一生,你们这是坏我晚节!董卓若果然倒行逆施至恶贯满盈,自有天谴诛之,不缺我一个老朽出力——
伯雅贤侄素知天命,或许在你心中,刘益州早已被视为匡扶汉室的中兴之主了吧。不知后世修史,会如何写我皇甫义真,呵呵呵……”
苦笑之中,充满悲凉,但又夹杂几分豁达。
李素摇头叹息:“既如此,我多说也无益——时间紧迫,请车骑将军与我们同行回长安吧,我们边走边谈。”
皇甫嵩目前在陈仓,坚持回雒阳,中间必然途径长安。他在拿到董卓以天子名义的召见诏书后,拖了大半个月,拖到李素快马赶来,已经很不容易。
两人也不矫情,皇甫嵩就带着亲卫兵马,李素也带着典韦和五百骑护卫,一起沿着渭水东去。
路上要走两三天,李素也趁机多了解一些外部世界讨董的近况,乃至和皇甫嵩交流对董卓暴行的认知。
李素知道历史上董卓就对太学、太庙、皇陵各处祸害,自然要跟皇甫嵩一一说起,尽量让皇甫嵩多忌惮一些董卓,也让皇甫嵩为了保护长安三辅、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做点布局。
李素的劝说效果不是很好,但潜移默化说得多了,总有一些收益。
比如,在第二天走到郿县的时候,李素骑马跟皇甫嵩深入聊了“董卓熔铸朝廷礼器为新钱”的话题,皇甫嵩便是叹息不已,还爆料了一些他知道的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