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蜀猪兀火盐出(2/4)
而且李素本能是比较排斥这种做法的,因为他觉得把管子直接砌死在陶泥里,万一将来要检修替换也很困难,得整个砸了。而且陶土用久了容易龟裂,竹子的耐久度也不太行,两种材料寿命不一,替换后勤难度绝对是个噩梦。
而且,汉朝基本上没有瓷器,只有陶器青瓷白瓷这些都是两晋南北朝摸索的,隋唐才成熟,这就说明汉朝人烧窑的需求很低,气密质量难以让李素满意。
这个方法又运行了四五天之后,果然还是在漏气实验中失败了,竹节接口处居然能点着火——其实想想也知道,泥灰的东西哪有那么气密?连防水都不一定做得到呢,后世装修房子,卫生间还得专门做防渗层,说明天然的泥浆也好、混凝土也好,本身就是疏松漏气的。
如此失败了三四种方法后,李素也大致总结出了这个时代各种材质的气密特性,把种种材料跟他后世见过的气密材料的特征比对,总算有点眉目。
……
又一个五天之后,经过多次失败,李素亲自调整思路后、似乎最有成功机会的一套方案,终于也到了冲刺阶段。
一群监工如临大敌,在现场指导,连太守陈实都偶尔到工场里巡视。
“快点干,这次一定要严格按照都督的要求做,不许偷工减料!这麻布不够致密,说了,要找经纬最密实的麻布做基布。”
“趁热,把猪皮胶刷上去,你不会手伸进去试试看够不够烫!太烫了不利于麻布紧密,太凉了沾不紧。”
“把竹筒缠紧了,里面几层全部刷胶后缠紧,最外面这层刷生漆。笨!刷生漆要比刷猪皮胶凉一些,不用那么烫!”
工匠们仔细而紧凑地忙碌着,经过几个时辰的整改,最终把一条长达二十几丈的测试用输气管鼓捣出来了。
这一次,他们选择的密封基料,是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麻布——麻布本身其实根本没法气密,太疏松了,甚至在织物这个大类里也不是优选项。
但因为丝绸更容易老化、寿命短,最关键是丝绸太光滑缺乏抓紧竹筒的摩擦力,所以丝绸没法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