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历史的提前量(3/5)

偏偏因为北侧城墙比其他三侧还额外高两丈,观测不利,加上我军为了欺骗敌人,都故意不在北侧设望楼,那不是盲攻哑战么。也不知伯雅走了两天,到没到华阴,有没有见到陛下,谈得怎么样了,陛下又是如何吩咐他的。”

原来,这儿的一切,李素并没有亲自全程参与。他前面跟刘备说过,政治牌也很重要,劝刘备先朝见,所以刘备派他去面圣了。

反正李素觉得,五六天之内,这儿就是个工地,何必让他这样的人天天盯着呢,那不大材小用嘛。

让诸葛亮这种没见识过攻城战准备阶段部署的年轻人,直接见识一下天下第一攻城战要怎么规划,全程观摩参与,也好给诸葛亮涨涨经验。

而且谁让诸葛亮这一世早期天赋点数偏理工科方向点了,让他从这种亦军事工程技术亦谋略规划的角度来切入,对他的成长最有帮助。

至于刘备口中提到的“长安城北侧城墙更高一些,在没有防御设施破绽的情况下,攻打难度更高”,那也是客观事实,从汉朝到唐朝,长安城都是这么造的。

因为这两朝的皇宫都在长安城北,北门一旦被突破,很快就能杀到皇宫,所以必须造得特别高。汉朝的北横门和唐朝的光泰门内,正对的就是未央宫的北宫门太极宫的玄武门。

而且靠北一侧受限于礼法,连瓮城都不能造——古代皇帝要坐北朝南,不能有人长住在城内比皇帝还北的地方。所以只能是用北横门与北宫门之间的一小片长方形甬道空间实现等效于瓮城的防御效果。

(唐朝就是光泰门和玄武门之间的长方形区域客串瓮城,所以李世民射杀兄弟就是在这儿埋伏。)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傕只要觉得他把北横门堵住了,肯定不会相信刘备故意“舍易求难”继续从北面攻的,墙太高了,哪有人明明惨败了一次还坚持从这儿打的。

……

刘备自己都怀疑起自己了,舍不得李素教他的、作为备胎的“下策”,敌人当然会更加怀疑和动摇。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动摇,听了刘备感慨攻打东西南三侧的种种好处,甚至对兵力部署有所动摇,诸葛亮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提醒:

“大王有此动摇,也是人之常情,只怪李师的计谋太逼真了,假的都能随时变成真的来用。其实,我三天前也这么怀疑过,当时望楼才刚刚勘测选址完,幸好李师走之前,为我解答过这个疑问。没想到大王今天也犯了跟我当初一样的动摇。”

刘备闻言,心中暗暗自省:自己可是征战了十一年的宿将,知兵久矣。这诸葛亮不过第一次与闻军务,年仅十五,居然也能错得跟孤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